【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预习提示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于是买舟东下,准备返回故乡河南。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当时,尽管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四年,但地方军阀利用这段时间争夺领土。此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和川西的战争也在持续,社会仍处于混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继续“游走在西南的天地之间”(永怀遗址?一),与“什么时候回来”(绝句?二)的叹息作斗争。时代的艰辛,家庭的艰辛,个人的疾病和未实现的野心,以及他的好朋友李白、高师和严武的相继去世,都像一朵厚厚的云朵压在他的心上。杜甫的诗就是这种情绪的反映。 《秋兴八首》这组诗意境阔大深邃,悲壮苍凉。它把诗人的故国之思、伤时之念、身世飘零之感和眼前萧瑟的秋景融为一体,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也充分显示了雄浑沉郁的风格。《秋兴八首》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正如前人所评:“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课文选的是第一首,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永怀名胜古迹》(共五处)也是一组结构严密的诗歌,通过名胜古迹表达诗人的生命体验。第三首歌是关于昭君走出边疆的不幸经历。作者因营救激怒唐肃宗的方波总理而被驱逐并降职至化州四公。因此,作者在吟诵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哀悼他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几千年怨恨的同时,他也在暗中表达自己深深的怨恨。 《登高》这首诗也是旅居夔州时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所闻之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学习这些诗歌的方法如下: 1.从历史的角度入手。杜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读杜诗需要比较详细地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历史背景。对诗人生平有了总体印象后再了解每首诗的具体背景,方可深入理解诗的内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 2.在阅读中进入诗歌的意境。背诵不仅是欣赏的开始,也是进一步欣赏的前提。尤其是短诗(包括普通诗和绝句)应该养成背诵的习惯。如果不养成这种习惯,学好诗是不容易的。 3.从名句赏析入手。这是鉴赏诗歌的简便办法。杜诗中名句极多,这三首诗中,“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是千锤百炼的名句,可以作为鉴赏的重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f65bfd53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