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起源发展及未能传承的原因分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茶道起源发展及未能传承的原因分析 作者:高培根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0期 摘 要:众所周知,茶道思想最先发源于中国。却最终未能形成具体的礼仪规矩而得以传承。本文就中国茶道思想为何在唐代得以萌芽并在明代得以发展,却在清代最终消亡的原因从多个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茶道 萌芽 清代没落 思想 0引言 茶道,顾名思义,就是品尝茶,欣赏茶,并从中悟出生活哲学的美感之道。而中国茶道思想的内涵又可分为尊人,贵生,坐忘,无己,天人合一这几个方面。 中国茶道思想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我国的茶文化史上,素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而茶文化的兴起还不足以催生茶道思想的萌芽。茶道思想之所以会在唐代形成,就在于盛唐时期文学繁荣,思想鼎盛,这为茶道的萌芽提供了一块不可或缺的沃土。 我们历史上所称的盛唐时期,和文学上的盛唐往往还不完全重合。历史上的盛唐,在唐太宗的贞观时期就已经达到了。但在贞观年间,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文学思想,都没有达到很高的成就。还远不足以催生出茶道思想。茶道思想的真正起源,要等到了文学上的盛唐时期才开始。也就是说,茶道思想真正成形的时间,应该是在唐玄宗的先天元年(也就是公元713年)到唐代宗初年。这一时期,整个国家人才辈出,李白,杜甫等等。文人骚客们又多好品茶论道,久而久之,对于茶的思想,哲学便逐步成形。这其中标志性的人物便是公元733年出生的“茶圣”陆羽。陆羽一生嗜茶,好茶。并将前人及自己对于茶道的见解融合,最终编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这被视作是茶道萌芽的标志。此后尽管茶道也出现了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但无奈唐末两宋多乱世,最终未能得以传承。 元代整个茶文化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所有的思想,礼仪都走向了没落,此前的积淀几乎荡然无存。所以到了明代,整个茶文化又几乎是从零开始发展。 明代的茶文化虽又从头开始,但也算另辟蹊径,并最终奠定了我们今天茶文化及茶道思想的雏形。 首先,从形式上来看,在唐宋时期兴盛的团饼贡茶在明代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散茶芽茶。这对新茶叶的生产加工方式以及茶叶的普及无疑有着重大推动作用。 其次,明代品茶方式的更新和发展,突出表现在饮茶艺术性的追求。明代兴起的饮茶冲瀹法,是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品赏效果。明代人在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人饮茶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茶环境美,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对于自然环境,则最好在清静的幽林、竹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 茶道思想在明代,基于上述条件,更是有了另一番天地。 明代的茶道思想,有二个突出特点,一是哲学思想加深,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二是民间俗饮不断发展,茶人友爱、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各阶层民众。 风流才子唐伯虎一生爱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他爱茶,喝茶写茶画茶,《事茗图》是他茶画中一幅体现明代茶文化的名作。画中,他用自己精妙的山水人物画法融合自己的意境勾勒出苍柏顽岩,悬泉飞瀑。这些景色,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临然,远者朦意,淡然茶韵,又似酒香。在画的正中,一条溪水犬牙交错,青翠山泉涌然而出,在溪的左岸,几间房屋隐于松、竹林中,下有流水,上有云雾缭绕。此景,让人一看,宛如世外桃源。房中,竹窗木户,一人就案而颂,案头置有茶壶,茶盏,品茶就读之意韵荡然飘出。唐伯虎自作题诗:“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有人说,这是唐伯虎心隐山林品茶就读的生活画,也有人说,这是明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人雅士隐居图。《事茗图》,不管是画还是书,都是明代佳品。 晚明张岱《陶庵梦忆》回忆明末崇祯年间,饮茶讲究“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器皿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有天合之者”,反映了明末茶艺与茶道的特色,注重清雅洁净及茶道活动映照人文修养的清雅与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操。 明代后期张源的《茶录》一书将“茶道”归纳为”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沽,精、燥、沽,茶道尽矣”,可知该“茶道”已失去了具深远哲理意义的“茶道”本来之意,演变成为与如今的品茶中的部分要求大体相同了。还有明末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言:“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沦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反映了饮茶活动到明末时已呈现出日趋简明的特色。明代末期的饮茶器具,也从唐代陆羽的二十四茶器、宋代的“茶具十二先生”演化到几件茶具了。 明代的茶道思想不可谓不繁荣,具体的礼仪规范也在逐步成形,明代品茶要求更为严格细致,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吟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点不得法;二恶具,茶具不清洁;三主客不韵,主人,客人举止粗俗;四冠裳苛礼,过于拘束礼仪;五荤肴杂陈,茶贵清,一案荤腥,不能辨味;六忙,没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间案头多恶趣,环境布置俗不可耐。 但是到了清代,这一切传承几乎被丢得一干二净。这中原因便在于,满清叩关而入,整个中国的民族结构以及社会背景在1644年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极北的统治者们并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想令自己统治下的民族有太强的思想性。于是,在清代,文字狱,海禁大行其道,过去的传承也不被重视,造成明代许多繁荣的技术,文化等,因为匠人精神的消失而難以流传,茶道作为还在襁褓中的幼婴,也就这样夭折了。过去文人墨客用来大抒情怀的品茗,变成了在街角巷尾茶馆门前短褂们用以解渴的汤水。中国茶道,也只能通过复兴而不是传承来令今人睹其之美。 参考文献 [1] 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2] 百度百科茶道礼仪 [3] 明张源《茶录》 作者简介:高培根(1996年10月生人)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专业:临床医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d4a40b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