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 程河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提出猜想与假设 动手实践 探究 验证 应用 生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近几年的《科学》教学中,我不断的探索总结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现就以在《沸腾》一课中引导学生认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学生还没有学习过使用酒精灯时,往往会误认为酒精灯火焰的内焰温度最高,做给试管加热的实验时,常常把试管放在内焰上加热,这样降低了酒精灯火焰的利用率。为了让学生明白用酒精加热时的最佳火焰是外焰,在教学过程中我巧妙设计如下让学生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方案进行教学: 提出问题并作猜想与假设 是一个设疑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当学生认识了酒精灯的火焰可分为三层,最外层的火焰为外焰,中间的火焰为内焰,最里层的火焰为焰心后。教师提出一个探究主题:“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到哪一层火焰上加热最好?”所有的学生都说,内层的火焰温度最高,应该把物体放在内焰上加热最好。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想象,并作假设和猜想。 设计实验 根据自己的猜想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猜想认真的设计实验,在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1、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才能验证自己的猜想。2、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包括实验的方法过程、一些条件的控制、应该观察的现象、怎样做好记录等。 动手实验 是对学生提出的猜想假设验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一般包括一下三个部分: 一、教师演示实验 是给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初步的表象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要学知识有一个认知。我用一个票夹夹住三根火柴,按三层火焰的高低分布这三根火柴,使这三根火柴头能一同伸进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内焰和焰心里,伸进火焰里稍等片刻,当火焰里有一根火柴被点燃时,迅速把火柴从火焰里抽出来,让学生看实验发生的现象:处在外焰里(最上面)的那根火柴被点燃了。讨论与猜想:为什么只处在外焰里的火柴点燃了,其它两根却没点燃呢?讨论完后汇报结果。有一部分学生认识到了,是外面这层火焰的温度最高。 二、学生分组实验 是学生自己动手验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让每个实验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根一次性筷子横放在酒精灯火焰里去烧,当筷子刚被烧着的时候马上拿出来,观察筷子被烧焦的迹象(处在外焰的两端被烧焦了,而中间还是白的 )。讨论:为什么筷子处在外焰部位先被烧焦,处在内焰部位的筷子还没烧焦?猜想并汇报结果。这时,大部分的学生都认识到了:是外火焰的温度最高。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坚持:还是中间这层火焰内焰的温度高。 三、学生分组对比实验 是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分别把认为外焰温度高的学生和还坚持内焰温度高的两类不同的学生再重新化分实验小组,分成两大类别的实验小组进行小组对比实验,每个小组用相同的试管,试管里装同样多的水。然后根据组别的不同有的用酒精灯焰心给试管里的水加热,有的用内焰给试管里的水加热,有的用外焰给试管里的水加热。准备就绪后,然后宣布实验开始,同时计时,一分钟,两分钟……各小组的成员都忙开了:手持试管夹在火焰上燃烧的、观察水面现象的、作观察记录的。不时传来:我们的试管壁上起水泡泡了、水泡泡开始往水面上冒了、水面上冒白气了、冒大泡泡了、嘢!沸腾啦!几分钟后,一个小组接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那儿欢呼:我们小组的水沸腾得最快,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只见坚持内焰温度高的小组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45acc0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