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倒塌的建筑——汶川地震纪念馆创意设计

时间:2022-05-16 16:33: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永不倒塌的建筑——汶川地震纪念馆创意设计

作者:张俊竹

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9



张俊竹

任何纪念性场馆设计都必须有明确主题,以营造精神氛围。汶川地震纪念馆的设计不仅要记录灾难的历史,还要再现大地震的灾难场面,以场景再现的展示方式给人心灵震撼的空间体验,更要表达中华儿女在大灾大难面前,精诚团结、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不倒的“万里长城”。汶川地震纪念馆用“三角形、人字形”构建成一个“金字塔”形态的建筑,唤起人们对灾难的回忆。倾斜的建筑形态则提示人们,这座“永不倒塌的建筑”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人”字支撑结构,象征着灾难来临后中华民族同心同德抗震救灾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设计元素的选择

地震灾区形态元素:山体滑坡、地裂、堰塞湖、房屋倒塌废墟、桥断、路断、救灾场景;祈福:孔明灯、蜡烛、千纸鹤;象征元素:金字塔、手、众志成城(图1)。

二、设计元素提炼与推敲

在进行设计元素提炼时,做了众多的比和选择,最终明确了最能代表汶川地震形态的是:坍塌、滑坡——斜,地裂、堰塞湖——破碎,手拉手心连心众志成城——联结,烛光、天灯祈祷——小吉灯(图2)。在建筑学上金字塔是指角锥体建筑物,著名的有埃及金字塔,还有玛雅金字塔、阿兹特克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相关古文明的先民们把金字塔视为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陵墓、祭祀地,甚至是寺庙。汶川地震纪念馆模仿金字塔的形态设计,以此来表达纪念性建筑,同时倾斜的造型形态又与地震坍塌、滑坡的现象极其相似,而三个主体建筑倾斜之状,并有水下两层和空中的连廊连接成一个整体,正好表达了手拉手心连心众志成城——联结的理念。地下(水下)两层建筑和玻璃楼层面与水体的结合恰好表现了当时由于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堵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表现了人们当时的恐慌与绝望,好似进入了地狱之海。该地下两层恰好展示了地震时惨烈景象和人民解放军从天而降的壮观画面。蜡烛、天灯的运用正好符合中国民间的传统——天灯祈福。

三、展馆结构设计

汶川地震纪念馆由三个呈倾斜状的建筑构成一个“金字塔”形建筑(图3)。地下两层和地基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地面三层由连廊相互支撑,悬索结构把主体建筑与外围的钢筋混凝土承力环连结,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托起了埋藏在水下的6000平方米的大展厅屋面,而无需加设额外的中部支撑点,从而获得了大的展示空间。同时该建筑结构的设计采用悬索结构受力的特点,使展馆建筑的外部形态也相互牵引支撑,不仅获得了良好的展馆外观形态,还造就了灵活多变的内部空间形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建筑符号印象。








四、展馆空间设计

展馆要为纪念性展示活动提供一定数量的展示空间。这就要求汶川地震纪念馆设计应该常设几个主体展区,把空间划分成不同主题的空间序列来展示地震形态,通过对参观者各种感官的刺激,完成对汶川大地震记忆的重构。设计中把地震纪念馆分为地下两层,地上各个建筑各三层。地下两层分别以图片、虚拟影像展示的方式再现地震灾情场景,地上一、二层主要再现灾难现场,展示中华英雄儿女众志成城、英勇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展现全国人民为灾区祈福的情景,第三层主要展示地震与抗震的基本知识和灾后重建的美好展望。

五、展示形态创意与象征意义设计

作为纪念性的纪念馆,它的空间形态创意设计和空间氛围的营造应该模拟或还原事件的历史画面或场景,以给人心灵的震撼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亲历这场灾难的当事人,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让没有亲身经历这场灾难的非当事人,通过纪念馆的展陈方式,事件、场景历历再现,感同身受。汶川地震纪念馆的设计充分地应用象征性空间体验设计手法,让纪念馆具有生命意义和象征精神——用纪念馆的建筑本身联结结构充分地体现了众志成城、手拉手、心连心的内涵,组成“永不倒塌的建筑群组”表达,歌颂了中华儿女相互支持帮助,组成永不放弃,永不倒塌的“万里长城”。

(一)“金字塔”形的建筑形态设计。其倾斜的建筑形态与地震的形态极其相似,引起人们对地震场景的联想,给人以动荡感、不稳定感、恐惧感、压抑感、痛苦感等,让人充分地感受到地震当时的情景,带给人心灵的震动和内心的不安(图4)。







(二)入口与顶部空间采光设计。整个展馆地面建筑部分与地下建筑部分均采用中空结构,建筑顶部采用玻璃幕墙结构,引入太阳光。整个展馆基本采用自然光照明为主,人工照明为辅,强调自然光设计应用,营造真实的场景氛围。展馆的入口从地上到地下,采用下沉式的阶梯设计。随着步伐的前进,光线由强到弱且越来越冷,让人充分地感受到地震来临时天昏地暗日月


无光的恐惧感、彷徨感(图5)。展馆顶部空间充满阳光与空气感,给人希望,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地下两层展馆设计。从阶梯式的楼梯出来是一个地下二层与地下一层中空,由地裂状玻璃结构的楼面空间构成,恰好通过水波、投影影像和背景音乐展现了当时由于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的场景,再次让人感受到地震灾难的恐怖,同时也展示了人民解放军不畏艰辛与困难“从天而降”英勇抗震救灾感人画面(图6)。

(四)地上展馆设计。地上一、二层的展示空间设计延续了展馆建筑外部形态与内部形态的统一性。倾斜的楼梯、柱子、展墙等造型再次展示了地震的形态、给人以压抑感、不稳定感、不安全感、恐惧感,给人以场景空间的体验,心灵的震撼。中空悬吊的蜡烛灯、天灯造型正好符合中国民间的传统祈福的象征(图7)。

张俊竹: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8d69d9ce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