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峨眉山月歌》 咏物诗——《峨眉山月歌》咏物诗——《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 君 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 峨眉山月 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 秋 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秋月扬明辉 )。以 秋 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 半轮 ,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 影 指月影, 入 和 流 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走,我也走 ,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 影入江水流 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1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了。末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 峨眉山月 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 思君 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 峨眉山月 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 思君不见 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 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 、 平羌江水 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 发清溪 、 向三峡 、 下渝州 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2 《峨眉山月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是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 之美誉,与并称 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952be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