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心得(二)牢记事物多样性法则 说实话,我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真的达到把这条法则活学用的程度。 我是在读《易经》的时候顿悟到这一法则的。《易》是群经之首,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和基础。我对此深信不疑,相信它所告诉给我们的是这个世界的法则,是大自然的最基本规律。我由六十四卦分别代表着事物不同的发展方向联想到它也展示着一个事物的六十四种视角,并且意识到如果我们愿意的话,可以再往下细分出更多的视角。我还联想到《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这个世界本应该是五彩缤纷、千奇百怪的。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值得你称之谓“顿悟”的呢?那是因为这一领悟打破了我之前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影响了我好久,大概是从我记事起就深受其害,害得我自己都意识不到它作用的存在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是对的,就是错的——我的要求不是对的,就是错的;孩子的行为不是顺从,就是叛逆„„。这样思考的结果就是思维变得僵硬、狭窄,只看到一张纸的正面和背面,忘记它至少还有四个面及更多,甚至数不尽的视角。秉持着僵硬、狭窄的思维模式时,只要对方稍微有些偏差,我们就会产生敌对、怨愤等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一样,是会传染的。传染给孩子的消极情绪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吗?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是古训。同理我们家长应当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想法、行为,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存在即合理”。我们具备可以完全理解孩子的能力吗?为什么非要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呢?为什么非要孩子成为我意志的执行者呢?为什么非要孩子脑子里想的完全各我想的一致呢?为什么非要孩子名列前茅,考进最好的高中呢?为什么别的孩子怎样,我的孩子就得与他们一样呢„„。那样的想法是不是在对抗大自然呢?对抗的结果会令我满意吗? 培根说过:“号令自然当遵守自然”。 把事物的多样性法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后,我慢慢夯实了包容心,心态变得平和多了,处事稳重了,也少了许多激动冲突过后的懊悔不已。我渐渐能够容忍孩子考试中的失利,与自己争辩顶嘴;冷静应对他贪玩放松,耍脾气发个泄什么的;积极地处置他的情绪消沉、意志颓废„„。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应当被允许的,是自然而然的。我变得更有耐心去尝试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扔掉“家长”这个“防御盾牌”,成为他的“同学”和朋友。这使他对我也少了些敌意和怨愤。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当我变得不在苛刻、急躁、追求完美的时候,我与孩子渐渐可以真诚的对话了。我们可以坦诚地公开自己思想,表达各自的见解,有时还讨论一些共同关心的话题。随着我的改变,孩子也变得平和多了,更容易接受我提出的建议了。因此,我觉得最需要改变的其实是家长自身。 我认为事物多样性的法则可以贯穿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运用好它可以让我及我们的孩子获益终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e3f1d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