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处理单据的标准时间,步骤 1、计算出填写单据实际耗用的时间Tg=Tcn/N Tg 实际耗用工时 Tc 总的工作时间 n 观测中与填写单据有关的观测次数N总观测次数 2、计算总的平均工作效率Px=H/n Px总的平均工作效率H评定后折合的工作次数n评定前的工作次数 3、计算出总的正常时间Tzh=TgPx Tzh总的正常工作时间 4、计算出处理每份单据的正常工作时间Td=Tzh/Dc Td处理每份单据的正常时间 Dc已处理完毕的单据总数 5、赋予宽放时间,最后求出标准时间。如果企业安排员工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缺勤率=实际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则不能称被利用,不能计入停工被利用×100% 时间内。 2、出勤时间利用指标,出勤时间利用率非生产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亦称作业率,是反映员工在出勤时间内员工出勤后由于行政原因安排其他非生实际工作工时及其被利用情况的指标。 产性活动的时间 出勤时间利用率指标=实际工作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是指在规定时间出勤工作工时×100% 内,员工出勤后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按工日计算的出勤时间利用率,只受到间,它是工作时间的核心部分 全日停工和全日非生产时间的影响;按加班时间,是指在规定工作时间以外 工时计算的出勤时间利用率,受到全日全部时间工作时间,是指员工在规定工或非生产时间的影响。 作以内和以外,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3、制度工时利用率指标,制度工时利用的时间总和 率反映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用一、工作时间的核算 于生产作业的程度。 1、日历工日数与日历工时数 制度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公日:所有人的时间 ÷制度工作时间)×100%=出勤率×出勤实耗工时+两个先进的实耗工时+最落后的实耗工时)÷4 先剔除已知数据中最大的一个和最小的一个实耗工时,然后再按上述的第二种方法求出二次平均数 先进平均值的计算 先求一次平均数,再求出先进数值的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法 平均先进日产量=(平均日产量所在组的产量数+最先进组的产量数)÷分子上两组人数 先进平均日产量的计算,是在求出一次平均数以后,井平均日产量所在组以外的个先进组的日产量加权平均结果,为了精确起见,在计算先进平均数是,可采用插补法 有时间宽放率为K 6、Tb=Td/(1-K)Tb处理美分单据的标准时间 K时间宽放率 员工平均人数统计 月平均人数=计算月内每天实际人数之和÷计算月内的日历日数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公休日与节假日的人数按前一天的人数计算 对新建立不满全月的单位(月中或月末建立),在计算月平均人数时,应以其建立后个体按实际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期日历日数求得,而不能除以该单位建立的天数。 季平均人数,是指计算季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季内个月平均人数之和除以3后求得 季平均人数=计算季内个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是指计算年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12求得,或以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求得。 年平均人数=计算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平均人数=计算年内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4 员工结构统计 员工性别构成统计,反应员工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有:女性员工占全部员工的比重、男性员工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员工的性别比列。男性在先,女性在后 女性比重=(女性员工人数÷员工总数)×100% 男性比重=(男性员工人数÷员工总数)×100% 性别比=(男性员工人数÷女性员工人数)×100%=(男性比重÷女性比重)×100% 员工年龄构成统计 针对特定的岗位或部门,按年龄对员工进行分组;对员工分组结果转换比率数,绘制员工年龄结构比率表 员工学历构成统计 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受教育年限×人数)÷员工总人数 求和∑ 员工职业资格结构统计 以技术工人为例,计算其平均技术等级,这是分析员工技术素质的同性方法 员工平均技术等级=∑(技术等级×员工人数)÷员工总数 第二单元工时利用统计 一、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 为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和定岗定员提供依据;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供依据;为合理发放工作报酬、考核、奖励、晋升提供依据;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二、工作时间的构成 日历时间,是整个事件资源的总量,是员工工作时间的自然极限 制度公休时间,是指法定工作时间和节假日,我国的法定休息日,全年共有104天,加上全民的节假日11天,我国制度公休时间为114天 制度工作时间,是指法定工作时间,员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小时数分别调整为20.92和167.4小时 缺勤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由于个人原因没有上班的时间,缺勤时间分为全日缺勤和非全日缺勤两类,前者是指员工在一个工作日中都未上班;后者是指员工在一个工作日中,仅有几个小时上班,其他时间上班。 出勤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员工实际上班的时间。 停工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由于企业的原因造成员工上班但没有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停工时间又分为停工被利用时间和停工损失的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是指停工后员工被安排从事非本职的其他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日历工日=计算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其时间利用率 平均数所在组先进部分的工人人数=(平平均人数 按工日计算的制度工时利用率,只反映均数所在组的原有人数÷平均数所在组日历工时=计算期的日历天数×计算期全日缺勤、全日停工和全日非生产等工的组距)×平均数所在组的上限与平均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时的影响程度,而按工时计算的制度工数的差数 2、制度公休工日数与制度公休工时数 时利用率,反映了非全日的缺勤、停工先进部分工人日产量总数=(平均数与平制度公休工日=计算期制度公休天数×和非生产等所占用时间的影响程度。 均数所在组上限制和÷2)×先进部分的计算期平均人数 4、工作负荷率,是指员工实际工作时间工人人数 制度公休工时=计算期制度公休天数×占制度工作时间的比率,反应员工制度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来制定劳动定额,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 工作时间时即被利用程度。 从一般公式的运用上看,权数的含义是3、制度工作工日数与制度工作工时数 工作负荷率=(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多方面的。它不仅带“量”的规定性,制度工作工日=日历工日—制度公休工时间)×100% 而且还具有“质”的规定性 日=计算期制度工作天数×计算期平均工作日利用率指标,工作日利用率说明利用各级技工的比重作为权重,求出的人数=出勤工日+缺勤工日 在计算期内平均一个员工一个工作日实总平均是耗工时,反映了生产工人的技制度工作工时=计算期制度工作天数×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程度。 术结构特征,以此作为制定工时定额的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日工作日利用率=(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依据,能够提高定额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历工时—制度公休工时 制度工作日长度)×100% 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4、缺勤工日数与缺勤工时数 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制度内实际工作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支付缺勤分为全日缺勤(即缺勤工日)和非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的工资 全日缺勤。缺勤工日是按照整个一个工工作月利用率指标,工作月利用率是一某员工奖金=企业实际效益状况×(某员日都没有出勤计算的,即全日缺勤,因个企业的员工平均每人(在一个月)实工的工资标准÷企业所有员工工资标准而不包括非全日缺勤。 际工作天数和规定天数的比值,说明员之和)×(某员工的考核分数÷所有员工缺勤工日=计算期缺勤天数×计算期平工工作月的利用程度。它受全日缺勤、考核分数之和) 均人数 全日停工和全日从事非生产时间的影计时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缺勤工时=缺勤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响。 日工资标准=月工资标准÷20.92 非全日缺勤工时 工作月利用率=(制度工作月实际长度实际工资=日工资标准×实际工作天数 5、出勤工日数与出勤工时数 (天数)÷制度工作月规定长度)×100% 小时工资标准=月工资标准÷月法定工出勤工日是指在计算期内每一制度工作工作月实际长度是平均每个员工一个月作小时数 日实际上班人数的累计,出勤工时是指实际从事作业的天数 小时工资标准=日工资标准÷8 制度工作小时的实际上班人数累计的。 工作月实际长度(天数)=制度内实际工计件工资=合格产品数量×计件单价 出勤工日=制度工作工日—缺勤工日 作日÷全月平均人数 如规定的是产量定额 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缺勤工时=全制度工作月长度是日历天数扣除制度公计件单价=该工作等级的单位时间的工日出勤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休数后应该出勤和作业的天数 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工时定额 缺勤工时 制度工作月长度(天数)=全月制度工作如规定的是工时定额 6、停工工日数与停工工时数 工日÷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 工时单价=该工件等级的单位时间的工停工分为全日停工和非全日停工。停工工作月利用率和按工日计算的制度工时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工时定额 工日是指在计算期内员工在整个出勤工利用率是一致的。工作月利用率和工作计件单价=工时单价×单位产品的工时日都没有从事生产性作业活动的工日累利用率的乘积等于按工时计算的制度工定额 计,又称全日停工工日;停工工时是指时利用率。 集体计件 员工在出勤时间中的全日停工的时间总加班时间的分析 如规定的是产量定额 和。 加班比重指标,是反映加班在全部实际计件单价=定员内集体人员单位时间的停工工时=全日停工工日×制度工作日工作时间内所占比重的指标。 工资标准总额÷集体人员单位时间的总长度+非全日停工工时 加班比重指标=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工时定额 8、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与制度内实期全部实际工作工时 如规定的是工时定额 际工作工时数 加班强度指标,是计算期加班工时与制工时单价=定员内集体人员单位时间的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是计算期员工每日度内实际工作工时的比率。 工资标准总额÷集体人员单位时间的总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人数的累计;制加班强度指标=(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工时定额 度内实际工时是是计算期员工每人每日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100% 计件单价=工时单价×单位产品的工时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小时数的累计,平均加班长度指标,是加班工时与同时定额 它既包括全日作业活动时间,也包括非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的比率。表明平如果缺乏明确的工作等级 全日作业活动时间。 均每个工作日实际加班的长度,即超时计件单价=企业或计件单位工人的平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工作工日—工作的时间。 等级工资标准÷产量定额 缺勤工日—停工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平均加班长度指标=计算期加班工时数计件单价=工资成本总额÷历史最高产工被利用工日=出勤工日—停工工日—÷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 量 非生产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的换算 工资总额动态指标=报告期工资总额÷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制度工作工时—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是劳动定额的两种基期工资总额×100% (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基本表现形式,它们在数值上互成倒数工资总额的变动对工资总额的影响 +停工被利用工时=出勤工时-(停工工关系。 员工人数变动对工资总额的影响=(报告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T=1÷Q或Q=1÷T T产量定额 Q工时期员工平均人数—基期员工平均人数)9、加班工日数与加班工时数 定额 ×基期员工平均工资 加班工日数是指利用公休日加班满一个如设工时定额的降低率为X,而相应的产员工平均工资变动的功能工资总额的影工作轮班;加班工时是指在正常工作时量定额提高率为Y,则:Q(1+Y)=1/T响=(报告期员工平均工资—基期员工平间以外工作的小时数。 (1-X) 均工资)× 加班工时=加班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由于Q=1/T,则:1/T(1+Y)=1/T × 报告期员工平均人数 +加班工时 1/1-X又可转化为:X=Y/1+Y 员工人数和平均工资变动对工资总额的10、全部实际工作工日数与全部实际工二统计定额的制定 影响 作工时数 简单算术平均法是根据实作工时(亦称报告期工资总额—基期工资总额=(报告全部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实耗工时)的统计数据,采用简单算术期员工平均人数—基期员工平均人数)日+加班工日 平均数的基本公式,先求出一次平均数,×基期员工平均工资+(报告期员工平均全部实际工作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工然后再求出二次平均数。 工资—基期员工平均工资)× 时+加班工时 方法:先求出平均数,再将平均值与完报告期员工平均人数 二、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分析 成好的实耗工时相加,求出二次平均数 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工作时间利用程度的基本分析 二次平均数=(平均实耗工时+完成最好平均工资=(报告期工资总额÷报告期员1、出勤率指标,出勤率表明员工在制度的实耗工时)÷2 工平均人数)÷(基期工资总额÷基期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工作的程度,可先求平均数,再将平均值与所有比平均员工平均人数) 以分别按工日与工时计算 值先进的实耗公式相加,除以项数,求培训项目收费标准的核定`1上级拨款实出勤率=实际出勤工时÷制度工作工时出二次平均数 报实销2上级核算一个收费标准,依照×100% 二次平均数=(平均是耗工时+比平均数每人平均培训费用缴纳,收费标准比较按工日计算的出勤率仅受全日缺勤的影先进的所有实耗工时)÷分子项数 模糊3精确计算培训成本,按收支平衡响,按工时计算的出勤率,则受到全日先求平均数,再将平均值与两个最先进略有盈余的原则收费 缺勤和非全日缺勤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和一个最落后的实耗工时,除以项数,公式:J=Jz÷X 计算缺勤率 求出二次平均数 二次平均数=(平均J 单个学员培训收费标准 Jz该班预计发生的经费总额 X 本班学员数 Jz=Y。 Y管理费用系数 J1发生在教师身上的费用,如酬金、交通费、食宿费等 J2教材及辅导材料的印刷、购置费 J3教室、电教、教具、实训仪器、设备、材料、水电费用 J4外出参观、游览的车费、门票、外联费用 J5学员食宿、文体、医疗等费用 J6其他培训费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00931825c52cc58bd6be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