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4.白天与黑夜》精品教案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里的第一课,研究的是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让学生意识到由于地球的自传,使得同一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变换的现象,是学生每天都会看到的现象,也会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做出自己的解释,一些学生会认为这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历史上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书本从古代学者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空间概念,引领学生展开对“昼夜交替变化现象”产生原因的探究,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材在第一个环节中以图文的形式一方面呈现了人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索历程,认识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进步。第二环节研究昼夜更替的原因,书中呈现地球自传的模拟图,呈现模拟昼夜成因的场景图,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探究空间,本环节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2)愿意合作交流,能够听取和分析不同的观点,面对有说服力的论据时,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 4、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课件、小纸人等。 课前游戏: 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老师手里有一个手电筒和一个篮球,让手电筒照射篮球,会发现什么现象?如何让球的背面亮?还有别的方法吗?看来要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找到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途径,是我们科学当中常用到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我们人类生活在哪儿?(教师画地球的简笔画) 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不发光,一片黑暗,像我们所看到的?(板书黑夜) 那地球上的光明是哪里来的呢?(画太阳)。有太阳的时候,地球从黑夜有了?(板书白天)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地球上的白天与黑夜——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关于今天探究的内容,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要想知道白天黑夜形成的问题有什么办法? 做模拟实验的话,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现在有了材料,请小组内,玩玩眼前的材料,想一想它们的用途。 2、揭示昼夜的形成 你能让我们的祖国处在白天的状态吗? (学生自主模拟做实验) 学生汇报。 那地球的另一面又处在什么状态呢? 教师:你能连起来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发现吗?引导学生用语言概括自己的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画示意图) 3、教师:让太阳的光线照射着我们中国,我们中国就处在了白天,那我们光白天吗?(还有黑夜)黑夜过后呢?白天与黑夜的这种轮回出现,在科学上我们把它称作昼夜交替。(教师板书:昼夜交替) 教师:你能猜想一下,怎样可以让我们中国出现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现象? 学生猜想可能并用课件展示学生的想法: (1)、可能是太阳绕地球转 (2)、可能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3)、可能是地球自己的转动 4、 逐一分析可能 (1)、昼夜交替的原因,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想法,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探究历程,看看历史上的天文学家的研究。(教师出示课件《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而否定第一种可能, (2)、观察第二种可能,找到不足。 地球要整整绕太阳转动一周,才能出现一个白天,一个黑夜,而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是一年,也就是说我们一年的时间才能出现一个白天,一个黑夜。 (3)、认识地球的自传,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从而否定地球自己转动中的自东向西的不正确方向。 5、教师:找到了地球的自传的方向。那你能利用手中的手电筒和地球仪再来设计实验,揭示我们中国出现昼夜交替的原因吗? 教师: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引出注意的事项: 地球自转的方向 手电筒代表的太阳不能动 手电筒不能照射眼睛 慢慢的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 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原来太阳光照射着地球,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教师相机板书) 6、观察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昼夜交替的过程。 思考:(1)让一个地区经历一个昼夜交替,地球自传了几周? (2)一昼夜是多少小时?(板书:24小时) (三)应用知识,解释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4f882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