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哲学的发展历程叙述 电影哲学是研究电影现象的意识形态实质及电影与各种哲学思潮联系的学科。依据哲学理论研究电影思维、电影本性和电影创作倾向的电影理论。 电影哲学的初始研究见于匈牙利理论家巴拉兹〃贝拉发表的第一部电影理论著作《可见的人》(1923)和《电影精神》(1930)。论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提出了电影艺术的发展“不仅是艺术的历史,同时也是与此有关的人的历史”的重要论断,涉及了电影的本性、电影的时间空间特性、电影作品的哲学背景等电影的基础问题。德国理论家鲁道夫〃哈尔姆斯的《电影哲学》(1926),法国理论家让〃伯诺瓦—莱维的《电影的伟大使命》(1945)、德尼〃马利昂的《电影的方面》(1945)和查利〃德克凯里埃尔的《电影与思想》(1947),甚至泰奥〃德〃里昂〃马加利特的被视为“妄图取得纪念碑意义”的“空洞之作”《电影的历史与哲学》(1947),都是建立电影艺术哲学的尝试。1948年,意大利电影理论家格拉乌柯〃维亚齐呼吁,“电影哲学应该回答这一领域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电影与电视在现代生活和文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各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愈来愈把电影作为自己的研究分析对象,电影艺术本身出现哲理化、政治化的趋向,各种哲学思潮对电影创作产生日益明显的影响,电影哲学论著纷纷问世。 一类著述从哲学与意识形态角度论述电影,如法国学者柯莫里与纳尔波尼的《电影〃意识形态〃批评》(1969),苏联学者多尔哥夫的《资产阶级哲学美学意识危机与电影》(1974),苏联电影理论家巴斯卡阔夫主编的《银幕与意识形态斗争》论文集(1976),美国学者麦克比恩的《电影与革命》(1979)等。 另一类著述则力图建立电影自身的哲学,安德烈〃巴赞提出“影像与被摄物同一”的哲学命题,试图为自己的电影理论奠定哲学基础;科安〃塞昂的《影片的哲学原则》(1959)、阿梅代〃艾弗莱和亨利〃阿杰尔运用现象学哲学原则研究电影的论著,也属于这一类尝试。 苏联哲学家和电影学家魏茨曼的《电影哲学概说》(1979),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考,认为电影哲学包含历史—认识论和文化—社会学两个基本范畴,包括下列研究课题:当代科学、哲学与文艺两种意识形式互相渗透的倾向;电影艺术理论对一般艺术哲学的重大影响;哲学思潮和意识形态对电影艺术形态的决定作用;“哲理电影”和“思考电影”的产生以及艺术的理性化的合理性;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电影艺术家的哲学立场和电影理论的哲学基础;银幕形象与思维以及思维形式的联系;电影在一定社会体系的一般文化中的功能和作用等。 关于电影哲学的具体研究对象,目前仍有不少争论。有的主张研究电影与哲学的联系;有的主张研究电影艺术家的哲学立场和电影理论的哲学基础;有的把研究重点摆在当代电影中哲理化、意识形态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6df89903d8ce2f016623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