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泌阳县李姓渊源

时间:2022-08-21 05:10: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南省泌阳县李姓渊源

泌阳县誌(122-123页)证述“据部分族谱考证,李姓于唐朝由陇(甘肃简称)西迁入泌阳,定居繁衍,后成大姓。以后发展,李姓聚居县城西北、古城寨、二仙庙等村,散居官庄、高店、双庙等地”。另据社旗县朱集乡李庄,本家族李立公系九世祖德麟公墓碑上题道:“陇西世泽”,再次证明李姓家族(泌阳西北一代)确系陇西世人,但是由于祖谱失传,具体陇西何地,还亟待族人们继续发掘整理。

本李氏家族,开始以泌阳西北大李庄为居住地,当时实属大家族,明朝末年开始分居。据传李本、李立、李琳、李春开始分居时各保留有一份家谱,由于战乱,年代久远,加上“十年动乱”中“除四旧”,家谱可能被毁,就连祖碑也被推倒砸烂。再前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有的石碑就被烧了石灰,只有社旗县朱集乡李庄和泌阳县枣林村的祖碑保留比较完好,以前的本族石碑还没有发现有保留。这两地的祖碑立于嘉庆和同治年间,相对晚一些。况且这两地的李姓人同属本族李立公(太山庙乡岗头村)系,后裔人还保留有李立公系的家谱,经过多次修订,现在是一部比较完整的支谱。早在八十年前就有一个统一的字辈排序。当时只排十六字辈,即:国、文、堂、广、先、德、久、长、世、忠、贤、良、恒、耀、增、光。一九六二年时族人们怕十六字辈年长久远会有紊乱现象,又将十六字辈增至为三十二辈,即:国文堂光、先德久长、世忠贤良、恒耀增光、兴运相传、永生家庆、协和昌盛、万纪太平。

李氏四支脉居住比较分散,有的单独居住一个或几个村庄,也有的相互交叉居住。 一、李立公后裔人主要居住在岗头村,后散居于惠河、庄孙、东枣林、李庄、小街、小黄棚、王老庄、官庄、泰山庙街、刘坟堂、朱集街、吉庄、孟庄、赵岗等村。

二、李本公后裔人主要居住在大李庄,散居于泰山庙街、高敬庄、李辉庄、岽子营等村。 三、李琳公后裔人散居于泰山庙乡老庄、二仙庙、小街、李湾、油坊庄、古城寨等村。 四、李春公后裔人散居于岽子营、泰山庙街、老庄、王店、郭岗、城后范庄等地。 另据岽子营近年支谱证述,其祖为“四黄”公,在传说中李春排行居四,四黄与李春是否同是一人,或是其他原因,有待族人们发掘整理。

以上四个支脉(或五个支脉)都有各自的字排辈,各支脉之间也相互承认亲族血统关系,就是缺少文字证述,所以说家谱证述相当重要。家谱不但联络了祖情血统,还能突显出一个时期的民族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的进步和发展,是上崇祖先,下育子孙后代的文鉴,还是一个宝贵的文化产物,通过续证家谱,早年流落到外地的李姓后裔人,愿意落叶归根,寻根文祖的,现存家谱可为您提供方便。

泌阳一代李姓家族向上寻根问祖,陇西方面如能提供根源,那才是万里血缘自相连。下寻找早年因灾荒、战乱失散于各地的亲人,族人们如能得团聚,那才是族家的兴事。现四个支脉(或五个支脉)中不少李姓后裔人至今未取得联络。

一、早年失散于东北长春一代的李姓后裔人。

二、失散于南京三世祖文斗公的后裔人。文斗公会武功,清朝时当兵去南京,后来在南京发家立业,晚年时到湖北孝感李家湾一代落户,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71949年前后)曾回来人联系过,当时由于战乱和贫困,没有人接头。一九五八年时湖北方面又回来人联系,由于生活困难,又没有人接头,彻底凉了亲人们的心。到了一九六五年本族人派人去湖北孝感联系,也没有人愿意接头,从此失去了联系。文斗公的后裔人也有直接从南京迁回到源潭镇东边的后槽坊庄落户的,至今缺少联系。

三、失去联系的泌阳山区(一至六门庄的);郭集、下洼;社旗县南?庙;唐河县南五龙沟等地的李姓后裔人等。愿意与本族联系的可跟河南省泌阳县泰山庙派出所李天亮联系。

愿族人中有志之士,进一步发掘整理族内保存的资料,将泌阳一代李姓(陇西世人)续


写出一部李姓大谱,望李姓家族更加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附表1:泌阳县李姓李立公支脉前五世谱系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9c9c2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