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咏荆轲》赏析

时间:2022-08-01 06:08: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注释]

1. 燕丹:战国末年燕王喜太子,名丹。 2. 强嬴:指秦国。

3. 百夫良:能敌百人的勇士。 4. 荆卿:即荆轲。

5. 渐离:高渐离,与荆轲友善。易水送别时,荆轲唱歌,高渐离击筑。筑:乐器,似筝,十 三弦,颈细而弯

曲。

6. 宋意:燕国勇士。

7. 商、羽:都是古代音乐五声之一。商音主悲,羽声慷慨。 8. 盖:车盖。飞盖:指车行如飞。

9. 图穷:荆轲刺秦王时,先把燕国督亢地图献上,秦王打开地图,现出匕首,荆轲左手抓住 秦王袖子,右手持

匕首刺之。秦王扯断衣袖,绕柱而走,荆轲没有刺成,被秦王及左右所杀。

10. 豪主:指秦始皇。怔营:惊慌失措的样子。

[ 评析 ] 这首诗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叙述了荆轲刺秦王的全过程。 「燕丹」 四句, 意谓燕太

子丹原在秦国作人质,秦王待他不好,逃回燕国,立志报仇,在所养的门客中百里选一地挑 选杰出人物,在岁末时得到了荆轲。 「君子」四句,意谓君子为知己者死,带着剑出了燕国的 都城。义士们乘着白马驰骋在大道上,意气激昂地为荆轲送行。 「雄发」之后十二句,写一个 个都怒发冲冠,在易水上为荆轲饯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含悲击筑,宋意高歌送行,风萧萧 兮易水寒, 筑音和歌声越来越高亢, 人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里都知道, 此举有去无回, 只能留名后世。 「登车」八句,写荆轲义无反顾,乘车飞驰到秦国,一路勇往直前,逶迤曲折 地经过许多都城,借献图为名接近秦王,所献的地图展开到尽头,图穷匕首现,行剌之事便 自然出现了, 顿使秦王受惊发楞。 只可惜荆轲剑术生疏, 刺秦王的奇功未能建立。 「其人虽已 没,千载有余情」 。令后人感慨不已。

[ 作者介绍 ]

陶渊明 365-427 字元亮,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人。曾作过一些地方的小官,任彭泽令仅八 十余日就

弃官归隐。过着躬耕的田园生活,贫困而死。陶渊明的诗,表现他对显示生活的不 满, 对社会政治的腐败有所批判, 抒发了他高尚的志节和情操。 归隐以后, 他亲自参加劳动, 接触了人民生活,写了一些赞美劳动生活的田园诗。诗歌语言自然朴素,清简而又平淡,形 象生动,韵味深永,具有独创的艺术风格,对后代田园诗的创作有极大的影响,是文学史上 杰出的田园诗人。但他感到改变现实无能为力,诗中有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有 《靖节先生集》 【赏析】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 报,报复、报仇之意 ,引出荆轲。不仅概括了荆轲 入燕, 丹谋于太傅鞫武, 鞫武荐田光, 田光荐荆轲, 燕丹得识荆轲, 奉为“上卿 ”等等经过, 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 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 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 ,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 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 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

“已将后事全摄 ”。

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下面接 着就写荆轲出燕, 在临行前, 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 而“太子迟之, 疑其改悔 ”, 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


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 情节,而代之以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 ”。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 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 “善养士 ”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 笔墨集中,结构浑成。易水饯行, 《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 “遂发,太子及宾客知 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由平缓而渐趋激昂。 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 慷慨送我行 ”。素骥,白马。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 ——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

——虽

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 的激昂悲壮的一幕。高渐离、宋意 •…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寒水哀风,击筑 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

“心知去不归,且有

后世名 ”。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慨,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 意图与效果之所在。 “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 的气慨,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其中 “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 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 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

——“图穷事自至,

豪主正怔营 ”。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 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 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 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 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 “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 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 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正如张玉谷说的: “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 《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 “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 如一些论者所言,这 首诗是诗人出于 “忠晋报宋 ”而作,为什么呢?首先, 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 “少时壮且厉, 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拟古》之八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

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之五 。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 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

“误落尘网中,一去

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 ,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 当然“宋” 亦如此。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 “忠晋报宋 ”的理由。诗人一生 “猛志” 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 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是的,这 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 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 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陶潜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a01cc6b7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