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一场战争 一、必然失败 当父母生下孩子,就面对两场必然失败的战争。 第一场战争,我们失败得心甘情愿。只要他/她给我们一个笑容,所有的辛劳、困倦、深夜无眠、放弃自我,都变得那么理所当然。甜蜜。 而第二场战争,就不那么温馨。当孩子长到七八岁、十来岁,信号由模糊而慢慢地清晰明确:我不需要你,我要离开你。认识并承认这个事实,对我们来讲,是个痛苦的过程。 这是一场独立战争。我们可不可以赢? 当然可以。 18 岁替他挑大学、22 岁替他挑工作、26 岁替他挑对象、28 岁替他挑房子,甚至在自己步入老年以后仍然替孙辈付奶粉钱、付学费,你是家庭的核心,所有的人都离不开你,三代同堂,绕膝承欢。如果愿意,你可以赢。 如果不愿意,那就一定输。他会慢慢离开你,慢慢疏远你。总有那么一天,你会发现,他自己就决定了一切,不再需要你。 但是,虽然一定输,我们要输得有尊严。主动撤离他的生活,重建和恢复自我,割断连体关系,使子女和自己分离,双方都成为独立的个体。不要总是去哀求他,再给我打个电话吧,再说一句“妈妈我需要你”、“爸爸我需要你”,来满足心理上的成瘾。婴幼时期,孩子通过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获得安全感。青春期,情况就反过来,孩子已经在跃跃欲试去感知更广阔的世界,而父母,不能继续把生活的意义构筑在孩子的依赖上,这种心理成瘾需要戒断。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心理重建。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放弃自我,对孩子的心理依赖严重,当孩子要独立,父母就产生了失重感,也更倾向于把孩子抓紧。表面上是父母过于关心孩子,事无巨细地过问,实质是潜意识里害怕失去。 二、拒绝完美 父母往往给孩子设计了完美计划。逻辑严密、道路清晰、目标明确。一切都那么完美无缺,孩子只要照着去做,就可以顺利完成,得到丰硕成果。 但最不应该出问题的地方,出了问题。孩子们不干。 不管你死说活说,不厌其烦,无数次地修正计划,精益求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甚至昧了良心威胁利诱,或放弃自尊低声下气哀求,换来的都是这句话:我不干。 父母们想不通,我对你这么好,我对你这么体谅,我都是在竭尽全力的帮你,你怎么可以不要,你怎么可以拒绝??? 这和蒋介石到台湾一样。在大陆,失去农民,丢失政权。到台湾,要争取农民。派阿兵哥帮农民老伯伯下地插秧,春种秋收。自带饮水,吃饭部队统一送盒饭。只干活,不惊扰农民一滴水、一口饭。土改用高价赎买,一段时间农民伯伯下地都开着奔驰。对农民可以说是尽善尽美、无微不至。 但是投票,台南农业区,一定给陈水扁。国民党做得再好,投票也是给陈水扁。 情况是不是差不多? 是的,你对他再好,没有用。因为他要的不是你对他好,他要自主权。 你的计划很完美,逻辑严密、道路清晰、目标明确,涉世未深的小毛头,怎么斗得过经验丰富老奸巨猾的中年人?他没法反对,没法证明你是错的。于是他拖延、赖皮,故意歪曲你的观点、给你栽赃,甚至耍横使泼、自残,完全不可理喻。目的只有一个,拿到自主权。 吃苦受累,犯错误,浪费时间精力,受骗上当,做尽一切从 2B到傻 B 的事情,他愿意。这是他的人生,他要自己去展开。他不要你的完美。 三、一厢情愿 他还那么小,一点经验都没有,我怎么可以放手,出问题怎么办?你叫我放手,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抓紧,不紧抓,失败了,你能负责?你是不是骗子,骗我们把孩子都放手,给你孩子让出机会? 家长们有这样的焦躁。 是啊,竞争失败下场会很惨,没有好的中小学,就没有好的大学,然后就没有好的工作,然后就只能悲惨地度过一生。我们要孩子成功。为了成功,我的孩子需要做作业又快又好,读书最好一目十行,听课一遍就懂,考试永远第一,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白天生龙活虎,晚上从不失眠。 世界上确实存在这样的奇才。看起来就像是生而知之,不但这辈子是天才,连上辈子都是天才,而且转世轮回的时候没喝孟婆汤,知识才能全部带过来了。 但我们是普通的家长,我们是普通人,我们没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这个把上辈子的才能都带来的天才儿童。我们资源有限,更重要的是孩子一天只有 24 小时,来安排我们的计划。 这些计划注定是顾此失彼的。 当我们督促孩子完成更多的作业,他对于每个题目的钻研就会减少。当我们督促他不但要做完,更要细致地做好,那就可能影响体育锻炼。如果他既能很好地锻炼,又能既快又好地完成作业,那他就进化成了学霸,一切井井有条并且坚定地执行。那么他可能没机会享受漫不经心的悠闲,也会失去很多偶然的、意外的惊喜。 每一个优点被强调的时候,同时也是缺点。消除掉预设立场来看, 其实只有特点。从不同的视角看去,才分别成为优点和缺点。 固执的人,适合做监督者和守卫者。有洁癖的人,适合做行政工作和内勤。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最好去做执行者而不是创新团队核心。乐于在世界各地游走的人,当然是当导游、探险家,或者研究文化。竞争是个不断鉴定个人特质的过程,不是消灭失败者。它督促失败者另外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领域。这个领域不适合你,那就去尝试另一个。世界这么大,有足够的多样性,不断地尝试,总能得到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 怎样发挥才华? 靠智商吗?现代社会良好的生活条件,充沛的社会资源,没有哪个孩子会特别的比别人笨。靠勤奋吗?我们中国人,已经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 靠什么? 要靠激情。找到一个能从中获得乐趣的主题,并全身心投入。如果找遍全世界都没有,那就去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创造,没有人可以和你竞争。 那么,这是不是 100%可靠的办法? 当然不是。 我们面对的是不可预见的未来。既然不可预见,怎么可以一厢情愿认为所有的可能性都很美好? 世界上没有 100%,我们只能选择概率最高的办法,然后接受现实。 四、避免自我放弃 在日本和台湾,用“自我放弃”形容一个社会现象。窝在家里失业,社工帮他找工作,一两天就不去了。在街上做流浪汉,送他到救助站,睡一夜就逃出来,继续在公园里大街上露宿。 一点也不想努力,不但对别人不负责任,对自己也彻底不负责任。 如果家长坚持自己的完美计划,并且更不幸的,制定过高的目标(完美计划当然要配上伟大目标)。那么孩子努力过,仍然失败了,家长会宽慰,你已经努力过。他无须为失败负责任。 而家长继续努力,越挫越勇,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于是孩子渐渐习惯,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法达到目标,而且不用承担责任。总有一天,他放弃努力。 习惯于失败,不承担责任,并且也不再努力,这就是自我放弃。 父母当然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孩子前行,但应该从主导转向帮助。不管是哪个角度、用什么方式,如果推动产生良性效果,那么不妨加大推力。但如果产生障碍,发生了负反馈,阻力越来越大,证明方法不对,或目标定得太高,效果已经到了极限。过于用力,反而推向失败。强硬的态度、过高的目标,指向孩子的自我放弃。 帮助孩子寻找发挥的空间,给他自主权,让他自己去选定略有余 力的目标,他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虽然每一次成功都并不显著,至少他学会承担责任,并且一直在成功。 五、后记 不但是家长和孩子的战争,也是家长内心两个自我的战争。理性和感性的战争。 冲突的原因,是:控制与独立;上进与惰性;自由(探索)和规范(经验) 理性上,承认孩子应该独立、容许适当的惰性(休息与松弛 )、有自由探索的空间。 感性上,仍然希望抓住孩子,不让他漂移到不可控状态(虽然迟早他会有这么一天),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去规范他的行为。 理智与感情的战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30210d31b765ce0508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