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杭州西泠印社游记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6月3日的时候,抱着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心态走了岳庙—西泠印社—浙江博物馆—西湖美术馆这条线路,在去之前我甚至还对朋友戏称这是“伪装文艺之旅”。可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原本只想利用半天完成的任务,却给了我太多的惊赞,不知不觉便耗了将近一天,也使得我感觉收获颇丰。 从玉泉下车,之后的行程我便安步当车,本以为夏日特有的燥热在密密的树荫下无处遁形,老树错落。在赶往目的地的路途中,只有满心的惬意与淡然,一扫在学校的忙碌和烦躁。抓着纸质的地图,努力的辨认着上面的路线,像个行者一样背着包包踏上“寻美之路”,体验着来杭两年都没有留意过的生活步调。 在经过竹素园之时,因着喜爱这个名字的素雅,便踏足其内。很典型的江南小园,细竹密集,白墙朱门,一道道隔开来。入门的两侧,刻有淡黄底墨黑色字的对联,颇有种入木三分的感觉。然而辨认良久,却发现自己读不出作者的名字,悻悻然作罢。 而再走不远,就到了慕才亭。我不知是这个取名是源自古人苏小小的才情的仰慕,抑或是对感到此处的江南才子的才情感到欣羡,于我而言,只是满腔赞叹。仅有的六根柱子,每根柱子的四个面都题有字,也就是所谓的柱联。而且看着不同风格的字体,不同的签名,只觉才疏学浅,连作者的名字都只识得陈曾洛和马世晓二人。 下了西泠桥,左手边便看到了一枚雕塑状的大型白色印章,顶上是盘踞的龙,上书“中国印学博物馆”,而作者名字我只能汗颜的认出“赵”和“初”二字。进入馆内询问,才知道那块雕塑竟是以汉白玉雕刻而成,而题字作者便是西泠印社的社长赵朴初。不大的展馆,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古印章,从古老的商周战国起各种官印,私印,令人目不暇接。展厅里人很少,几个负责讲解的馆员也忙于聊天,我只能一人信步观赏,看着介绍的寥寥数字感觉余味未尽。就我外行的眼光而言,能看出的也只是后来历史中大部分官印的方正和庄重,相比于私印的形状各异更显严谨,少数民族的印章则更显轻巧和有趣,可能带有自己种族图腾的标识吧。而东晋南北朝的私印,多为小型的乌龟,而且印章上有挂环类的装饰,我初步猜测是为挂在衣服上的方便之用。而印材厅内,我见到了许多可以用作印章的材料,各种材质色彩纷呈,四大名石姿态各异,长了我的见识。 从印学博物馆出来,便有俞楼,因为对俞樾这位国学大师不甚了解,我也只是草草看了他的书法,比较庆幸的是在辨认《枫桥夜泊》那首诗时,已经熟知这首诗内容的我没费什么力气便将那洋洋洒洒的飘逸字体辨认了出来。然而在看《再入翰林》,依旧一片茫然,暗恨自己不是中文系的才女,却也为这些弘扬了书法文化的才子们感到由衷的崇拜。 沿路再入西泠印社的门,入院便见墙上的黑底白字,格外醒目分明,画中是西泠印社的地图,不同于其他人文景点的地图,西泠印社地图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黑纸白笔,线条明快突出,充满了文学和古朴的气息。右手边的印人书廊陈列有各式的题字,令人目不暇接,草书的狂放纵情,隶书的扁平易认,楷书的雄壮厚重,各有千秋。偶遇一队旅游者,导游介绍着西泠印社的情况,然而听者却无甚兴趣,催促导游直接离开,我在一旁不禁扼腕叹息。在大门的左边,相似的,是被称作印人印廊的小廊,一些印章的印样和解释展示于此。然而一部分路却被许多的摩托车挡住,无法进入,当真是“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了。在失笑之时,对其他的印章文化也只觉神奇。独特的笔画和图形构思,在反映出字面的意思之外仍有许多隐藏的趣味在里面。而石交桥,仰贤亭,鸿雪径,无不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美和文人墨客的雅致。每走一步,便是一个文化,便含有一种韵味,当真符合了那句“以文会友,与古为徒”的楹联。 步行没多久,便来到了浙江省博物馆,虽然有一些展厅在整修,但是有幸欣赏到了叶一苇书法篆刻展的我仍觉得很是满意。石头刻章给人以玉的晶莹剔透感,十分雅致。印上有字,印中有诗,也有故事。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一说法,叶先生将印章可谓圆形,类似于橘(《卖桔者言》),而印章内容分两层,外皮刻有金玉二字,内核则是”败絮“,隐含了整个句子,生动又有趣。在这个展馆,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和我一起在里面闲逛,听着稍微专业的讲解,印章刻字凸出来叫阳章,凹进去叫阴章,我暗暗的在心底为他的博学而鼓掌,对自己身为大学生却仍是门外汉有一种遗憾之感。 奔着青花瓷带给我的视觉美感,毫不犹豫的跨进了青瓷馆,与我想象中不一样的,这些瓷器并非我熟悉的白底青花的瓷器,而是单色的淡青色瓷器,从西周的筩,到战国的尊,镂空瓶,再到堆塑罐,形态各异。倒酒的把手做成龙的形状,花口尊镂空的美感和花瓣造型的盖子,每一件都体现着生活的艺术和古人的情调。 在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美术馆内,临摹敦煌内部的画作只有挂在楼梯墙上的一幅《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图画色彩艳丽,有种血腥的色调,将人的心绪拉到大漠孤烟黄沙的敦煌和那粲然的文化中。 在西湖美术馆,也算运气不差,刚巧有李江航先生的山水画展。他的画作远观有形,近看有意而无形,显得很大气阳刚,恣意潇洒,单纯用墨色展示给了人们感怀自然的气度和印象,更多的是一种神韵和感觉,按老师的讲法是“无形胜有形”的一个代表吧。 然而审美能力并不那么高的我则对三楼展区的郦承铨先生的画作更有好感些,他的《墨竹图》高远清逸,用笔极细,着色少但绘形传神,透有着大自然的原貌和神韵,线条分明,简单的勾勒更有意境。另一幅《寒林图》也颇有特点,与《墨竹图》给人的感觉相似,是我很喜欢的风格,画上的题字也娟秀小巧,很显低调的本色,色泽简单,与旁边陈列的柳村的晕染浓墨重彩的画风给人极大的视觉反差,形成鲜明对比。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画风,柳村的朴茂苍浑和野逸清趣或许是其他人大力赞赏的一种。除此之外,郦的草书也很有风骨,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畅潇洒。 在黄宾虹焦墨画展上,我学习到了好多墨法的好多知识,按水墨比例分的焦、浓、淡、宿,按施用方法分的破,泼,积,渍,渴。了解了渴笔的刚而能柔,润而不枯,既深入纸背又极具律动感,下笔劲健之感。虽作为门外汉,但也够我消化和窃喜一阵了。 总体而言,这次的行程虽然有些累,一直在走,但是很有价值。在学习和见识到许多新的领域的知识,收获震撼和感动之外,也平和了我躁动不安的心境,这远非自己的工科专业课能带给我的。 也庆幸老师的任务给了我契机让我接触到这些艺术瑰宝,发掘杭州的人文气息。 刘颖慧 2011年6月3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59cf88a0116c175f0e48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