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玉兰花在园林中的应用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玉兰花在园林中的应用 摘要 玉兰历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都广用玉兰进行植物造景。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总结工作,重点从花文化的渊源与表现形式、美学价值及园林应用3个方面对我国传统名花—玉兰的文化传统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我们加深了解这一重要园林花木所包蕴的精神内涵,及推动其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理论基础。玉兰(Magnoliadenudata),是木兰科(Magnoliacea)木兰属(Magnolia)代表植物,株型优雅,花朵美丽,芳香宜人,叶、果亦形态优美而独特,是我国重要的多用途观赏树木之一,加之其较强的抗性、广泛的地域分布,在我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绿化建设中均被广泛应用,并在长久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玉兰花文化。 关键词:玉兰;花文化;美学价值 一、玉兰的花文化渊源与表现形式 (一)玉兰的栽培起源 玉兰,古又称木兰、辛夷、望春花“玉兰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故名。”因其拟花蕾形大如笔头,故又有“木笔”之别称。作为早春观花落叶乔木,玉兰从树姿到花形皆美,其结蕾于冬,不叶而放花于春,盛花若雪涛落玉,莹洁清香,蔚为奇观,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玉兰在我国栽培的历史已长达2500年之久。据南朝梁国任的《述异记》记载“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在南郊庐山,现尚有多株野生植株。另根据傅大立的考证结果,即“长江两岸或长江以南栽培的辛夷植物多为玉兰(类)树种”,那么此处所说“用构宫殿”和刻之“为舟”的“木兰”,是我国关于古代栽植玉兰的最早记载。伟大诗人屈原的词赋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关于“木兰”的表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桂兮兰,斫冰兮积雪”《(九歌·湘君》)“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九歌·湘夫人》)。古诗中的“木兰”究竟是白玉兰,抑或紫玉兰等其他木兰科植物,难以判断,古人因其花形相似,花期相近,常统称为木兰。这里以木兰而制的“兰”(即兰舟)和“兰(即椽子),应为乔木所制,紫玉兰为大灌木,玉兰为乔木,又因屈原身居楚地,据此推断。这里的“木兰”同样极有可能为今天所指的玉兰。“兰”经流传意化而成“兰舟”的美称,并被后世文学作品大量引用,用于喻指言及之人与物的品德高贵清雅、超凡脱俗。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便于长安(今西安)骊山以举国之力营建阿房宫(始建于公元前212年)和上林苑,宫苑中广植美花佳木,所引花木中即包括玉兰。秦人宗敏求《长安志》中有云“阿房宫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阿房宫所处历史年代与吴王阖闾的春秋末期和屈原的战国时期相去不远,其中“为梁”的木兰同样可能为木兰科的玉兰。此外,我国考古工作者也自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辛夷”,经鉴定为用作香料和药物的玉兰花蕾。这说明早在2100年前的汉代,已将玉兰的花蕾作为官宦陪葬品,这一发现可为前述推论的佐证和线索。 (二)玉兰的得名 1 明代以前,尚未见以“玉兰”作为名称之用,玉兰和其他几种木兰科植物均混称为“木兰”。李贤《大明一统志》中有“五代时,南湖中建烟雨楼,楼前玉兰花莹洁清丽,与松柏相掩映,挺出楼外,亦是奇观”的记载,这是我国文献中首次使用“玉兰”之名。明人王象晋的《群芳谱》所述“玉兰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故名。丛生一干一花,皆着木末,绝无柔条。花落从蒂中抽叶,特异他花。”书中根据玉兰的花瓣数和花色将之与其他木兰科植物进行了朴素的区分,并重点对玉兰之得名因由及其生物学习性、植株形态特征等均做了详细描述,对今天玉兰及其他木兰科植物的研究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又如明人王世懋《学圃余疏》有云“玉兰早于辛夷,故宋人名以迎春。”这表明,自此(明代)之后,我国人民便逐渐将木兰和玉兰加以区分表述了。而清人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则对这种区分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辛夷即木笔花,玉兰即迎春。余观木笔、迎春,自是两种:木笔色紫,迎春色白;木笔丛生,二月方开,迎春树高,立春已开。”这表明此时期人们对玉兰的区分与表述已更加明晰。 (三)玉兰花文化的表现形式 自隋唐后,玉兰已被视为名贵花木而广泛地人工栽培于园林或庭院中,唐宋各代以至清末众多名家关于玉兰的描写或借以抒情的诗文极多。在这一演进历程中,玉兰的花文化逐渐形成、发展并成为中国花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与众多的名花文化传承载体相似,玉兰花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俗: 由于玉兰花文化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也深深融入我国特有的民俗文化之中。起源于我国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是中华花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其中“立春”节气之第三候的代表花信风是“白玉兰仙子”望春花,因此我国古代人民亦将洁白如雪、清香如兰的玉兰别称为“迎春花”或“望春花”。我们如今仍可在众多古籍文字中寻到此方面的线索。如前文《植物名实图考》所述“玉兰即迎春。……迎春树高,立春已开。”又如王象晋在《群芳谱》“花谱”4卷列举了花月令,古人以此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事活动与花卉生产等,其中“二月,桃夭,棣棠奋,蔷薇爬架,海棠娇,梨花溶,木兰竞秀”则俱指玉兰早春二月开花的特性。 2.诗词文赋: 历代以来,关于玉兰的诗词文赋众多,最早如屈原《离骚》中“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随着后期诗词文体的兴盛,以及玉兰作为名贵园林树种的广泛应用,文学作品中关于玉兰的描写大量增加,其中尤以唐宋和明清为最。初唐诗人王维《辛夷坞》曰“新诗已旧不堪闻,江南荒馆隔秋云。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赠君。”因玉兰花高洁且在初春开放,作者以花自喻,成为后人引玉兰为长久的高洁之心和高风亮节象征的佳句。“二月二十二,木兰开坼初”(李商隐《木兰》)“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李商隐《木兰花》);“凤箫声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李煜《木兰花》)等等。晚唐诗人李群玉《二辛夷》诗“狂饮乱舞双白鹤,霜翎玉羽纷纷落。空庭向晚春雨微,却敛寒香抱瑶萼。”诗人用洁白的仙鹤比喻两株盛开的玉兰,用霜翎玉羽比喻花瓣,用美玉比喻花萼,可见他描写的辛夷花色洁白,应为玉兰。唐诗的兴盛极大程度地推动了玉兰花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播,及至宋代,诗词并举而纷起,玉兰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和充实,乃至以木兰为名形成了固定的词牌名,如“木兰花令”、“木兰花慢”、“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等。而关于玉兰的诗词名句则尤为丰富,如“粲粲女郎花,忽满庭前枝。繁华虽少减,高雅亦足奇”(陆2 游《病中观辛夷花》)。诗中将玉兰比作儒雅高贵而又娇媚可爱的女郎。而宋人吴文英《琐窗寒·玉兰》则更以“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姿凝澹。比来时、瘦肌理消,冷熏沁骨悲乡远”的语句,将诗人去国怀乡的忧愤之情寄于寒窗之外洁白素雅、初春竞放的玉兰花。经唐宋的丰富和积淀,发展至明清,关于玉兰的描写已渐寻常普遍,玉兰的花文化也于潜移默化中成为我国花文化的重要内容组成。明人更是在玉兰已有内涵的基础之上又赋以新意,常以“玉雪霓裳”状其形色并暗喻幽幽长恨的杨玉环。如“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睦石《玉兰》)“;谁为后庭奏,一曲按霓裳”(王世贞《玉兰》)“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沈周《题玉兰》)。此外,明人张茂晟《玉兰》诗中,更是以“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须九蜿始征兰”的藏尾手法巧妙地将“玉”和“兰”嵌于诗句中。而康熙面对皇苑中雪涛云蔚状的玉兰盛放之景则更是诗兴勃发,题《玉兰》诗云“:琼姿本自江南种,移向春光上苑栽。试比群芳真皎洁,冰心一片晓风开。”诗句抒发了作者指点世间万物苍生的帝王情怀。纵观历史,各代文人或状物写实,或寄情言志,通过诗词文赋等表现形式,将玉兰的花文化内涵不断凝聚、升华与传承,最终形成了将物化的玉兰提炼和意化为具有我国文化底蕴的精神印象,并上升至一个美好和精深的情感境界。 3.艺术作品: 文人的佳句可以千古传唱,而丹青的妙笔也可永世流传。我国文人墨客所表述的玉兰高洁清雅和吉祥如意形象主要以花鸟画的形式流传下来,其表现的介质以丹青笔墨的纸质形式为主,另外有瓷器、陶器等。随着五代和北宋两大花鸟画流派(徐黄二体)的兴盛,在此阶段涌现出了大量与玉兰题材相关的画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五代徐熙的花鸟巨作《玉堂富贵图》,图中以我国传统的玉兰、海棠、牡丹3种名花相配,取玉兰与海棠谐音“玉堂”和牡丹之富贵营造了全幅的“玉堂富贵”的画旨。清人虞沅亦有类似体裁的同名作品,同样用以表现大气秀美、富丽堂皇之祥和格调。此外,元代的传世织品《织成仪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中以拈金线织制玉兰枝头盛开的美景来烘托以金彩纬线通梭提花织制的百鸟朝凤图案,展现了一幅富贵大气、吉祥如意而又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宋代王渊的《花竹锦鸡图轴》(绢本,故宫博物院藏)、明朝陈洪缓的《玉兰依石图册》(绢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郎世宁的《孔雀开屏图》(绢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都将玉兰与其他花鸟尤其是孔雀相配合为题材,表达我国人民喜爱和向往祥和愉悦的生活情致。亦有画家通过玉兰表达和寄托个人对清雅高洁风骨的推崇,如清人恽寿平在《花卉图之二·玉兰》中大胆突破以冷色、淡色为主的传统花鸟画法,浓妆艳抹与冷暖色调并存,完美地将“徐熙野逸”与“黄筌富贵”风格统一于画面,极好地表现了玉兰高雅冰洁的风致。又如清人汪士慎的《玉兰图》自题“仙葩九瓣,灵岫一株。又植之谢庭为美观也”。及至近现代,随着艺术门类和表现手段的丰富与发展,玉兰的花文化也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被发展和发扬,最为显著的事例便是玉兰曾多次作为我国国家名片邮票的重要题材。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绘画艺术展览纪念》邮票中的第2枚《黄鹂玉兰》(1980年)《、珍稀濒危木兰植物》邮票一套与小型张(1986年)和2005年首次发行的《玉兰花》专题特种邮票一套(图案分别为玉兰、山玉兰、荷花玉兰、紫玉兰)等。除此之外,玉兰的形象也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木雕、玉雕、窗花、剪纸、刺绣、陶瓷器皿、灯饰等。而具有玉兰符号的商标、剪贴画、宣传画及展馆和会议的图标等,则更是在我们的视觉印象中频频出现。同样,我国一些城市(上海、连云港)在其3 市树市花的选择上也尤其体现出对玉兰这一中国传统名花的由衷热爱。玉兰作为这些城市的花文化使者,让来访者能迅速并深切地领略到独特的玉兰花卉文化,以及该地特有的地域风情。 二、玉兰花文化的美学价值 (一)玉兰自身的形态之美 1.花之美 玉兰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传统特色的树种之一。王世懋《学圃余疏》详细描述云“其千干万蕊,不叶而花,花大色白,花瓣、花萼同为匙形,共9片,质厚,莹洁清香。”而关于玉兰的花之美,在古代,诗人常以“玉雪霓裳”状其姿色。如明代江南才子文征明《咏玉兰》七律中,将玉兰比作霓裳羽衣舞者的绝代佳人,用华美的词句和大量的典故描绘了玉兰花摇曳俏丽的形姿,同时借古代“四大美女”中杨玉环和赵飞燕的舞姿、体态、神韵来衬托玉兰花盛开怒放的芳容。另外明朝睦石、王世贞和沈周描写玉兰的诗句中,都或明或暗地通过霓裳羽衣之典将玉兰花比拟为杨贵妃。白玉兰不仅花开时美,其花朵凋落也富于诗意,微风过处,花瓣如玉,枝头纷落,又如白蝶满园飞舞,正是“微风吹万舞,好雨尽千妆”。 2.形之美 李渔的《闲情偶寄》,状玉兰形曰“世无玉树,请以此花当之”;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更以”皎如玉树临风前”的诗句来形容崔宗之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王世懋《学圃余疏》中“当其盛时,可称玉树。”玉兰既为花中的玉树,亦秉承君子之气概,高雅、淡定,骨气铮铮,能屈能伸,不为生在众花丛中而自喜,亦不为生在荒野之处而自艾,全意盛开,一旦凋零,玉颜不改往日。 3.香之美 园林植物宜人的芳香气味,也可产生独特的审美效应。木兰科很多植物具有芳香沁人的气味,玉兰即是其中一种。清人朱廷钟《满庭芳·玉兰》“玉玲珑,吹兰芬馥,搓酥滴份丰姿。”描写的即是玉兰的芳香。若于庭院中植以玉兰,花开时节,芳郁的香味令人感受到缕缕难以言喻的赏心气质,委实清新可人。明代丁雄飞赏玉兰之香诗云“玉兰雪为胚胎,香为脂髓。”又文征明诗云“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均将玉兰花悦人的芳香描写得淋漓尽致。夜幕垂临,玉兰树影倒映于空阶之上,颇生些许清冷凄凉,然晚风吹过,玉兰馥郁香气弥漫于深远的庭院之中,却又是一番无限温馨的感觉。 (二)玉兰与其他植物组合共造意境之美 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的人格寓意、精神内涵。清代赵执信在《大风惜玉兰花》中以“如此高花白于雪,年年偏是斗风开”的诗句赞美了玉兰不畏恶劣环境,早春傲然开放的顽强精神。鲁迅先生也着笔墨盛赞玉兰有“寒凝大地发春华”的刚毅品质。玉兰的花语是美丽、高洁、芬芳、纯洁,而中国古代的庭院内植物配置尤其强调花卉文化的深层次挖掘,从文化心理学角度看,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常讲究吉祥如意,植物组合多寓意吉祥。玉兰作为我国古典庭院中常用的植物之一,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表达门第等级和趋吉心态情绪的花文化手段。早自唐代,玉兰就被视为名贵的花木广泛栽植于园林或庭院中。所谓“玉堂富贵,竹报平安”,便是借助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翠竹、芭蕉、梅花、兰花表达的,即植物中的“庭院八品”。而玉兰位居八品之首,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其一,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习惯,玉兰是形、神、气质较为完备的一类花木,人们欣赏花卉的雅、香、韵,4 而这3方面玉兰皆具备;其二,悠久、深厚的中国玉兰花文化所包含的多种精神形象已根植于人们心灵之中,如玉兰常让人联想起杨玉环霓裳羽衣之典,对玉兰的赞颂也折射出人们渴望富贵、爱情、幸福与祥和平静生活的情感诉求等;其三,因独具光明向上的美感和优美的观赏价值,玉兰在绿化配置中的孤植或丛植均可形成良好的观赏效果和园林意境,因此在园林美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网师园在大厅前天井植玉兰,后天井种植金桂、银桂,即为取“金玉满堂”之意。利用花木同音或谐音,还可表达特别的赋意,如曲园“乐知堂”庭园中植金桂、玉兰以呼应砖刻上“金干玉祯”所隐喻的子孙兴旺发达之意等。上文所述的“玉堂富贵”即是唐代以来沿袭至今的庭院植物配置格局,同时也是国画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典范。拙政园玉兰堂用玉兰来营造景观,以表达“此生当如玉兰洁”的志铭。此外,网师园万卷堂前对植白玉兰,沧浪亭内的清香馆、闻妙香室及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堂等大量应用玉兰进行植物配置亦为玉兰具有重要造景作用的例证。 三、玉兰在园林中的应用 (一)玉兰在古代园林中的应用 古人因玉兰淡雅清香而广植于风景胜地、寺庙、庭院及显要之处,并以居处有玉兰示为高雅而自居。我国是最早栽培木兰科植物的国家,秦一统中国后,就于阿房宫、上林苑中引种包括玉兰在内的木兰类植物,表明玉兰应用于城市绿化在秦朝时即已经开始。到唐代,栽植玉兰于庭院已发展成为植物配置的常见形式。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云“:宜种厅事前对植数株,花时如玉圃琼林,最称绝胜。”又如李贤在《大明一统志》中关于五代时玉兰与常绿类树木配合造景的记载。因玉兰乔柯丛立,未叶先花,花美而芳香,莹洁清丽,宛如玉树,是庭院中名贵观赏花木,古典园林中常在厅前院后栽植,亦有在路边、草坪角隅、亭台前后或漏窗内外、洞门之旁栽植。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私园山园中即植有玉兰并有记云“:山之阳,旷朗为平台,可以收全月,左右各植玉兰五株,花时交映,如雪山琼岛。”又如《小辋川记》“:聚远楼之东有庑,庑南有台,以朱栏植玉兰环之,题曰木兰柴。”玉兰在皇家园林中同样被广泛应用。如颐和园乐寿堂、清华轩及排云殿之东,长廊以北,均大量栽植玉兰,色似玉,香似兰,淡而优雅,花开时遂有“玉香海”美称。此外,玉兰作为“佛家花”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唐宋时代就被广植于寺庙之中,至今仍然是各地寺庙常见的植物景观。玉兰花洁寿长,每逢花期,满树繁花冰清玉洁,清丽中自然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飘然感觉。为寺庙这一特殊场所渲染了神圣庄严、空灵脱俗的环境氛围。 (二)现存玉兰古树名木玉兰在园林和绿化中的重要应用 不仅可以从众多的古文献记载中窥见一斑,我国各地尚存的大量珍贵的玉兰古树也是很好的实证:①玉琼洁绝双玉兰。甘肃省天水市玉兰村太平寺内,有唐代所植2株俗名“双玉兰”的姐妹树。据史料记载,此“双玉兰”为1200多年前杜甫流寓天水所作《太平寺泉眼诗》中之玉兰幼树,现树高25m,胸围2160m。齐白石老人于95岁高龄时曾题“双玉兰堂”匾额一面,今悬于树后太平寺小殿上,太平寺后遂改名为“双玉兰堂”。②东磊玉兰花王,位于江苏云台山东磊延福观内。据考证这4株古白玉兰中有2株树龄已逾800年,另2株树龄分别约为400多和150多年,其中最大的1株,树高15142m,径1103m。③玉兰树下定天国。广西蒙山县武庙的一株玉兰古木,约400多年,树高22m,径1m。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曾在这株玉兰树下分封诸王,建立农民政权,现存的这株枝繁叶茂、花香四溢的古玉兰已成为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历史见证。④大觉寺玉兰。北京西北郊大觉5 寺中有3株古玉兰,其中南院四宜堂前树龄有300多年的一株传为清朝乾隆年间由主持迦陵移自四川,树高10m,胸围1125m,为北京“古玉兰之最”,并以花繁瓣大、玉洁香浓享誉京城[33]。这些珍贵的玉兰古树,已不仅是各地独特的自然和历史遗产,也成为吸引众多游人驻足流连的著名景点。玉兰以独特的观赏特性和深刻的人格寓意,在古代园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后,我国的陈焕镛、郑万钧等植物学的奠基者,非常重视木兰科植物的研究。现如今很多园林植物科研机构致力于玉兰新品种的选育,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玉兰新品种开始在城市园林中应用,如西安植物园选育出的“长安玉灯”多瓣玉兰、浙江嵊州木兰科新品种研究所选育的“飞黄玉兰”等,都极大地丰富了玉兰在园林绿化中的地位。随着我国园林绿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和玉兰新品种的不断选育,其在当前各种园林绿地,如城市公园、风景点、庭院、居住区、城市街道和厂矿企业等的绿化建设与景观营建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30卷·第1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刘玉壶.中国木兰[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博大立.玉兰属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1,19(3):1912198. [4]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1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5]陈俊愉,程绪珂.中国花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6]贾祖璋.中国植物图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5. [7]王象晋.佩文斋广群芳谱[M].汪灏,重编.清康熙内府朱墨抄本.康熙四十七年(1708). [8]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四库全书(内府藏本)之述异记二卷[M].[出版地不祥]:[出版者不详],乾隆四十六年(1781). [9]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书店,2003. [10]傅大立.辛夷植物资源分类及新品种选育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1: [11]杨志成.白玉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邬霄鸣.屈赋全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 [13]陈东杰,李芽.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香料与香具探析汉代用香习俗[J].南都学坛,2009, [14]黄岳渊,黄德邻.花经[M].上海:上海书店,1985. [15]陈子.花镜[M].伊钦恒,校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16]潘富俊.成语植物图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17]舒迎澜.古代花卉[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18]王维.王维诗选[M].倪木兴,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9]吴鹤鸣.历代林木诗选[M].长沙:湖南出版社,1981. [20]潘富俊.唐诗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书店,2003. [2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2]贾祖璋.花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3]曹寅.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5]王琪.花卉礼仪200问[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26]周瘦娟.花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90592bb6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