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设计大师的摇篮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设计大师的摇篮 作者:魏礼庆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第13期 走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顿时便被一座座风格独特、中西合璧的现代建筑所吸引,被水系环绕、芳草如茵、花香迷人的小岛风情所陶醉。置身于花木掩映、碧波荡漾、充满人文艺术氛围和青春气息的校园,宛若徜徉在英国的杜伦大学和美国的杜兰大学,总有一种身处世外、宁静致远的感觉,总有一种对人文知识和艺术修养的渴望,油然而生的是对文化艺术的认同和美好未来的期许。望着那一尊尊艺术雕塑和一个个大师的名字,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心胸开阔、遐想无限,也使我想起梵高的名言,“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以下简称上视)创办于2005 年,原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13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校秉承“忠诚、卓越、创新、和谐”的理念,凭借地缘优势和松江大学城的地理位置,借鉴国内外现代艺术学科的培养模式,借助百年名校、实力媒体和著名企业家的鼎力相助,以及与德稻教育集团共同打造的国际艺术本科实验班的平台,改革创新、薪火相传,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将学校创办成一所教书育人、产品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国内外家喻户晓的艺术本科院校。正如周斌校长所言,社会力量办学是政府投资办学的补充,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大范围内满足了人们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学校始终坚持培养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注重专业与市场相结合、专业与职业相结合、艺术设计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人才培养和未来市场预判相结合;注重课程教学与大师工作室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注重教学的“原创性、艺术性、实践性、前瞻性”;注重教育政策的分析和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探索出一条“需、学、研、产”一体化的办学之路,成为办学起点高、教学质量高、人才素质高的典范。 艺术在创新中发展,文化在包容中融合,而艺术往往产生于波澜壮阔的时代和环境优雅的净土。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并以“亲诚惠容”、合作共赢的胸襟从世界游戏规则的边缘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中国教育成功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并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上海是亚洲金融中心,中国改革开放的通都大邑,中国教育的“纽约”和“波士顿”,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却是闹中取静尽享自然的一片净土,一片世界艺术大师各领风骚施展才华的乐土,一片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创新的摇篮。 在这一幢幢的建筑之中,当属德稻上海中心大楼最负盛名。因为在这幢大楼中汇集了24个国家和地区的几百名世界顶尖水平的艺术大师,他们之中有享誉世界的业内大师,如工业设计大师、全球知名“青蛙设计”创始人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和全球第一位动画专业创始人,素有“动画界的哈佛”之称的加拿大谢尔丹学院荣誉教授罗宾京(Robin King),也有名扬四海的行业领军人物,如苏黎世dai 品牌顾问公司创始人白福瑞(Florin Baeriswyl)、佛罗里达生态修复大师李若云(Kevin Erwin)、巴西城建与可持续发展大师龙百渡(ArchFernando Brandao)等。他们拓展了学校对外合作交流的渠道,丰富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时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也为学校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视与德稻集团的合作不同于一般的中外合作办学,而是把世界各国的优质教育资源、艺术大师的创新理念、成功经验和市场运营模式引入到上视,移植到上视,成为上视推动教育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与促进国际合作的动力和源泉,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另一条成功模式。 这些行业专家在学校和德稻集团的支持下,在德稻大楼亲自设计并建立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风格的工作室,工作室小到几十平米大到几百平米不等,室内基本按照大师的学术背景、个人爱好和艺术风格布置和装饰,让大师们感到文化上的认同和艺术上的亲近,又让学生们置身于不同历史文化、不同艺术风格的氛围之中。大师们每年至少在这里工作60 天以上,上课和指导学生,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他们工作生活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才思涌动和创作灵感的发源地,也成为他们心灵的故乡。而一个个别具风格的工作室汇成一座现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陈列着大师的过往与心血、学生的作品与成果、社会各界的赞誉与认同。学生们可以在工作室里上课、学习、设计,与大师们共同探讨调研方案和设计思路。在艺术渲染和大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等于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站在了艺术设计的前沿,视野开阔、思路敏捷、灵感迸发。今日的学生将是明天的大师,今日学生的作品将是明天社会的品牌,今日的借船出海将是明天的领航世界。 大师们参与学生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招生面试和面对面指导与教学,同时也把他们的创作理念贯穿始终,推动了学校的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评价认证标准的改革与创新,拉近了与国外艺术名校的距离。正如实验班产品设计(战略设计与创新)专业的领衔大师艾斯林格表示,他期待学生们能有创新精神,而这与批判性思维是分不开的,批判性思维要打破既有的规则,敢于冒险、犯错,敢于面对模棱两可的处境。教学中,大师们言传身教、“钉是钉、铆是铆”,对那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只给予一次补考和作品修订的机会。严格的艾斯林格曾一次劝转和劝退1/3 的学生,让家长们一时难以接受。面试和招录时,大师们并不完全按照分数的高低录取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才华和发展潜力,让有些自认为分数高就可以过关的学生感到委屈。教学过程中,大师们注重学生的能力和职业开发、产品设计前期的调研和产品的理念创新与社会效益。正是这些举措和高标准、严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保障了学校“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精”的办学定位,维护了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编辑许方舟校对朱婷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a6672752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