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19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著有小说集《沉沦》、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散文集》等。感伤小说和抒情散文,是郁达夫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郁达夫的散文,清新秀丽,真率酣畅,富有神韵。郁达夫的作品都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他的散文大多也是畅述自己的生活遭遇。 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著名散文,也是最能代表他散文风格的作品。他用饱含情感的笔调,纵情书写,描画出了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现代,写秋的文字不再少数,但却很少能及得上《故都的秋》的味道。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自是吸引作者之物;北国的槐树,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北方的秋雨,北方人的果树,更是组成了浓浓的秋意图。在作者笔下,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富有韵味,令人流连忘返。若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虽说中国文人和秋的关系似乎特别密切,但在作者看来:“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底。” 此文在勾勒了一幅极富韵致的北国秋色图外,还充分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作者正是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表现了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感情,但也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正如文中所说的:“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文章一开始就奠定了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基调。作者在面对客观事物时,融进了自己的情愫,景物完全情感化了,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因为和故都北平一样,当时作者的情感上也早已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此时的“悲凉”已是故都赏秋的心态与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文章所流露的“悲凉”意识,恰恰是时代在作者情感上的折射。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种种独特之处,实际上都是作者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世界的折射,是作者身上独特的“故都情结”的反映。正是对故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才有了这一篇饱含真情,富有韵味的《故都的秋》。 王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c7b4b3a45177232e60a2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