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四个概念的比较。 古希腊的“科学”, 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是形而上学 近代的“科学”中产生了科学工作的第二个伟大工具即理性实验,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使哲学和科学才分道; 人文主义的“科学”中强调全部知识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 马克思的“科学”和我们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需要的概念一致,认为科学是作为一切有系统的学问 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中的科学“工具”不同,古希腊的“概念”,宗教的上帝的“意志假设”,近代的“实验科学”,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二、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举例说明。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举例说明:实证主义是一种规范的态度,关涉我们如何使用“知识”、“科学”、“认识”、“信息”等术语。 三、解释学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实证主义的对立。举例说明 n 1,明确时代的“意义危机”之拯救在于科学方法论问题。伽达默尔明确解释学是人文科学方法论。 n 2,超越实证主义。寻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达到比实证主义更源始的基础。这是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明确的理论使命。 n 3,主体间性。反对抽象的主客二分的非解释学基础的“客观主义”。科学与对象之间存在主体间性的意义理解(精神文化)基础关系。 n 4,超越“实在论”的“建构实在论”。反对还原主义;主张“建构实在论”,即“实在”关联人的生存意义理解。如迪尔凯姆的还原主义的“社会现象”与韦伯的关涉文化意义的“个体行为”、“理想类型”。 n 5,语言学的转向。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工具语言观与解释学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发展为“语言建构论”,即社会现实与实践、自然客体是借助语言和意义建构起来。 n n 6,人学(人性论)的转向。实证主义的无意义能动性的“抽象主体”,到解释学的理解世界的“意义主体”。前者是“认识或观察”,后者是“理解或领会”;前者是“占有或控制”,后者是“存在或生存”(有意义的生存)。 n 7, “价值中立”。只是“理解”、“解释”世界,而无对于世界的“批判”——文化、社会批判。引发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 n 8,理性主义的“意义真理论”。脱离现实的生活世界;“改变世界”、“人的解放”不作为解释的“意义真理”的绝对标准。 n 解释学传统的两个维度: 一种是“方法论解释学”,解释学是方法论,偏重理解的客观性维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解释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 一种是“哲学解释学”,解释学是本体论上的,偏重理解的主观性维度。——海德格尔的语言转向和存在论转向,伽达默尔的解释学 四、.批判理论的科学方法论与实证主义,解释学科学方法的对立。 现代社会以来,出现了社会科学方法论领域的三大领域:实证主义,解释学,批判理论,其根本对立点,根本冲突可命名为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冲突。 批判理论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中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批判。自觉审视各种传统社会科学规范基础,形成“批判的社会科” n A“传统理论”产生于现存社会,把既定社会当作自然的、永恒的。“批判理论”把现存社会理解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过程性”存在。 n B传统理论以纯粹的思维劳动并被上升到意识形态来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再生产。批判理论的目的是破坏一切既定的东西,并证明它们是不真实的并加以否定。 n C传统理论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实证主义的假设),把一切概念、范畴凝固化僵化,忽略了变化发展,认识被片面化为逻辑过程。批判理论则在“主体-客体”的总体化(主客体辩证法)运动中研究社会,概念与范畴在运动中改变,认识过程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n D传统理论是一种“科学知识”,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首先是一种立场,一种政治实践,其次才是一种特定的理论。 n E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批判。从马克思到恩格斯发生“从批判性到科学性的转移”。“批判理论”要恢复马克思的批判性、革命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209ff6c011ca300a6c39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