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夜喜雨》和周邦彦《春雨》古诗词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2.分析《春夜喜雨》的艺术表现手法。 【答案】 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①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①春雨水量可观。 2.①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 ①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象相结合。 ①反衬手法,为以明衬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①“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杜诗: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①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让人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周诗:①“耕人扶耒语林丘”写春雨过后,村人手扶耒,在山丘之际,互为相谈。诗人虽未有半字言及农人心情,但一“语”字,则将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无余。春季农事伊始,农田待耕,故农人“扶耒而语”,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 ①末二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写春雨水量可观。问雨来多少,诗人自问已毕,又自答曰“野塘漫水可回舟”。既是野塘,无人打理,想必水浅难泊,而此番春雨一过,水势大涨,竟可回舟其间,其雨势之大可以想见。都云“春雨贵如油”,亦无怪乎耕人扶耒相语,欣欣而喜了。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好雨知时节”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此处为实写。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象相结合。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意思是: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23a558a88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