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名著影视改编的新探索——以《小戏骨红楼梦》为例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典名著影视改编的新探索——以《小戏骨红楼梦》为例 作者:梁琨 来源:《传媒》 2018年第6期 摘要:影视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形式,2015年的“小戏骨”系列古典名著改编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其中《小戏骨红楼梦》最具有代表性。为此,笔者从该剧剧情编排、人物诠释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剧改编成功的因素,以期为当前的影视创作提供新的探索和借鉴。 关键词:古典名著 影视改编 小戏骨红楼梦 中国古典名著在思想及艺术上的造诣一直被广大读者所推崇,在今天电子媒介垄断的新时代,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更为人所关注,但同时观众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电影、电视作品改编了不少古典名著,但真正能够赢得观众口碑的却并不多见。以四大名著改编为代表的《新红楼梦》《新三国演义》《新水浒传》《新西游记》的翻拍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社会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然而, “小戏骨”系列改编的古典名著却赢得了观众欢迎。 一、“小戏骨”与红楼梦 《小戏骨》是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小戏骨”团队总导演潘礼平从传统文学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少年儿童缺少传统文化熏陶的角度出发,首创了“小孩演大剧”,“演经典、学经典”的节目模式,演员均是6~12岁的少年儿童,小戏骨挑大梁表现了“萌娃新萌态”的新特征。这些小戏骨对传统文化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小戏骨”系列作品中的《小戏骨白蛇传》《小戏骨花木兰》《小戏骨红孩儿》《小戏骨之放开那三国》《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等都是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的改编,全新编剧、微型翻拍,呈现了古典名著的精髓,传递了正能量,引发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重读原著的热情,对传播我国古典名著、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小戏骨”系列的不少作品均在网络走红,其中《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在播出后反响最为热烈,网络点击量近2亿次,豆瓣评分高达9.2分。该评分仅次于87版《红楼梦》9.5的评分,远高于2010版《新红楼梦》5.9的评分,并且该剧还得到了众多媒体的“点赞”,这种现象并不常见,特别是在古典名著扎堆翻拍的现代影视行业更是凤毛麟角。 导演潘礼平在开拍这部作品之前也曾犹豫,甚至说过不会拍摄《红楼梦》,但考虑到《红楼梦》的教育意义,他最终决定重拍这部经典。“红楼里面的人自成一统,活在上流社会,很有闲情逸致,喝喝茶、写写字、对对子、赏赏花。但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打开了另一扇窗,他们发现了外面还有一个世界,那是底层世界,那是更大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人们生活悲惨、朝不保夕。这个时候大观园里面的人就对刘姥姥有不同的态度,有的同情她、帮助她,也有的从内心可能瞧不起她、奚落她。到后面,红楼坍塌,红楼里面对刘姥姥很好的人,最后还得到他们的帮助”。在总导演潘礼平看来,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这部《小戏骨红楼梦》问世了。 二、剧情的重新编排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四大名著之首,具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美誉。全文洋洋洒洒70多万字,涉及到975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732人,没有称谓的243人。情节的复杂使得对《红楼梦》的改编非常困难,87版的《红楼梦》共有36集,《新红楼》达到了50集,即便如此也是对原著情节进行了一定的取舍。而“小戏骨”系列仅用了9集就对《红楼梦》重新进行翻拍,并且每集的时间并不长,少则20多分钟多则30多分钟。因此,剧情的重新编排成为改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小戏骨”编剧考虑到演员都是孩子,而且观众中也会有很多少年儿童,所以编剧大量删除感情戏,只保留了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元妃省亲等经典情节。在剧情上选择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视角切入,非常具有特色。由于原著着力展现了封建贵族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所以编剧就通过刘姥姥这个普通村妇三次进入贾府的耳闻目睹,将这种兴亡衰败一一展现出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缘由是家中无法度日,不得已去贾家求救,这次她只见过一个关键人物——王熙凤,所闻所见也只是贾府的冰山一角,但仅是这些也足以让刘姥姥这个底层小人物感受到上层社会贵族家庭荣华繁盛的景象。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目的是感谢,由于有了第一次贾府的接济,她的日子开始好转,这次她带了家乡的一些土特产回馈给贾府,她的身份也转变为贾母的座上宾,她深度观赏了贾家鼎盛时的标志——大观园,接触到了贵族家庭公子小姐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并被这种奢侈的生活所震惊。刘姥姥三进贾府,贾家发生了重大变故,她看到被查封的贾府家破人亡的悲惨处境,昔日不可一世的王熙凤病的奄奄一息,并将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她。这种改编的方式非常具有新意,既考虑了演员、观众的接受范围,又保留了作品的主干,同时剧情也首尾呼应、相对完整。经过这种改编,整部剧作显得节奏分明、脉络清晰。 三、人物的全新演绎 《小戏骨红楼梦》非常吸引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物的全新演绎,不少业内人士评价说这部作品弥补了87版《红楼梦》的唯一遗憾。按照原著的描写,作品中的公子小姐们,大多是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在87版《红楼梦》中,演员的年龄结构偏大,如欧阳奋强饰演贾宝玉时21岁,陈晓旭饰演林黛玉时19岁,张莉饰演薛宝钗时19岁。虽然也很年轻,但是相比起作品中的人物年龄设定,还略显偏大。李少红导演的《新红楼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主要人物分为少年和成年两个阶段进行演绎,但这种方式又暴露了人物形象演绎不够流畅,演技水平不一等问题,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可。 《小戏骨红楼梦》剧组在挑选角色时,以评价最高的87版《红楼梦》人物角色为参考,正如开篇的标题,“根据《红楼梦》小说改编,向87版电视剧《红楼梦》致敬”,挑选出的演员在形象、气质上都很相像,如饰演贾宝玉的李思瑶年龄11岁,饰演林黛玉的周漾玥9岁,饰演薛宝钗的钟熠璠12岁,这种年龄结构十分契合原著。为了使小演员更好地了解《红楼梦》以及自己所饰演的人物,剧组请来了专门的礼仪老师,指导孩子们的各种表情仪态,甚至连87版《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饰演者欧阳奋强,也给孩子们做过指导。虽然年龄小,但这些萌娃娃们的一颦一笑颇具专业水准,如黛玉和宝钗的扮演者,能够充分抓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表现,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演出了多愁善感,宝钗的“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展现了温婉端庄,表演功底令人眼前一亮。宝玉的形象也颇为贴合原著,一是形象符合,“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二是气质吻合,宝玉的扮演者释小松是少林寺的俗家弟子,从小深受佛法影响,身上颇有几分出尘脱俗的味道。三位小主人公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原著作者精心塑造的形象。这些小演员还饰演一些上年纪的人物,如贾母、刘姥姥、王夫人等,虽然脸上稚气未脱,但举手投足间毫不含糊,不管是说话的口气还是动作细节,都努力与人物形象贴近,不少观众评价这些孩子们的演技“碾压一众流量小花小生”,小演员在人物形象上的全新演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四、语言的恰当还原 作为古典章回小说,《红楼梦》的语言采用了半文言半白话的方式,这种语言的特点是既典雅又容易理解。在《小戏骨红楼梦》中,编剧有意继承了这种语言风格,只要涉及到原文的语言都尽量保留,这对观众通过看电视更多地了解原著大有裨益,因而剧作中出现了大量原文,如刘姥姥第一次见王熙凤的对话基本就是照搬。 王熙凤:“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吧。请坐。我的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分,不敢称呼。”“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是的。”刘姥姥:“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像。” 这段对白与原文相比基本一字不差,像这样的对白在作品中不算少数。即使有些对白略有变动,也是因为情节删减随之进行的调整。 五、结语 “小戏骨”系列作品对经典名著进行的改编是对传统影视作品的致敬与提升,“小孩演大人”的方式话题感强,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功能更强。正如“小戏骨”团队的负责人潘礼平对这个节目的要求就是“干干净净,正能量,主旋律突出”。《小戏骨红楼梦》不仅是改编和翻拍,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传播经典文学、弘扬民族文化,普及大众观众,特别是对于低龄的小观众。通过这种方式让少年儿童更加迅速地感受中国传统经典名著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24b33d0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