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小常识让你了解繁体字的过去及演变! 民间很早就流行着各种简体字,而正式的提出应该是在19世纪初,过去的繁体字书写起来过于复杂。 繁体字小常识 1、中国何时取消繁体字开始使用简体字的? 民间很早就流行着各种简体字,而正式的提出应该是在19世纪初,过去的繁体字繁体字书写起来过于复杂,影响了普及,所以在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后又发表《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32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2.2,《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简体字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已经习惯了,但目前对国外许多地方在使用着繁体字的同胞来说,有些不方便,好的消息是许多国家如新加坡台湾等,也逐渐开始接受大陆的简体字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2abcbb4d9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