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于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2-12-23 14:06: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于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与西、旧与新、民族化与现代化成为近现代博物馆建筑的至高追求。中国近现代博物馆建筑发展侧重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开拓具有时代感的中国气派建筑,既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展现出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美感。

关键词:传统建筑;近现代;博物馆;继承与发展

一、传统与现代及其建筑的含义与关系

传统是一种具有社会承载和联结功能的动态稳定性概念,现代则是建基于传统之上,并以传统为起点和生存土壤,正如毛主席言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传统的消逝转变与现代的出现发展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传承和和贯通的过程,因此传统与现代不仅在时序上存在着延续或继承,而且在空间上具备并存互补。现代建筑通常分为两种含义,一种是狭义的现代主义建筑,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主张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的崭新建筑。另一种是广义的现代建筑,指脱离了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建筑影响以来的整个建筑发展阶段,具体时间大约指十九世纪中叶到目前的整个阶段。

新时代现代建筑要求在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审美中寻找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符号,即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穿插本土传统建筑的经典元素,利用现代技术和理念再现传统建筑文化。具体来说,现代建筑通过对建筑观念与空间布局的模仿、色彩与材料的重构、符号与装饰的提炼以立足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环境之中。传统建筑作为历史的代表符号和古老文明的载体反映的是历代文化内涵及其深厚的思想价值,而现代建筑通常体现的是时代飞速发展的标志。如今历史的车轮已经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建设业步伐的加快、综合实力的增强,传统建筑影响下的现代建筑已经突破质和量的双重飞跃。

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于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为近现代博物馆建设提供有内涵的参考素材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并借以现代科技和手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语言与体系。侯幼彬曾提出建筑传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结构[1]故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按照外部显性特征和内部隐含寓意分成硬传统软传统。硬传统是传统建筑的表层结构,是可视化的实体存在,软传统是传统建筑的深层结构,是非可视化的抽象存在。因此中国近现代博物馆建筑对传统建筑元素的继承与发展顺理成章演变成硬继承软继承两种继承方式,前者是对传统建筑的表层形态与形式特点的环境将机会和再现,后者是传统建筑深层文化的延续。[2]下文将按着软硬继承两条脉络线索逐一展开论述,力图阐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于近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应用中的具体表现。

1软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应用 1.1“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美学思想

传统建筑不仅是为人构建栖身之所,而且是按照美的观念创造人的生存环境,建筑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学思想善于从有机整体的角度把握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并赋予建筑以自然审美的丰富精神内涵,实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融合。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传统建筑美学思想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为我国近现代博物馆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审美


基础,以多元混合、含混互补的建筑姿态展现出近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审美思想和文化内涵,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馆以围合的方式形成内向型的空间结构,廊槛曲折,有露有藏,构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传统意境,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艺术效果。 1.2古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礼制观念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在故宫博物院中得以体现,平面中轴对称的总体结构,屋顶不同等级和台基尺度的变化,创造出起伏开阔的群体空间,表现出王权至上的思想,打上了封建文化的烙印。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博物馆建筑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呈正相关,一个优秀的博物馆建筑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力量,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文化气息。贝律铭用自己多年累积的建筑智慧结合中国传统诗画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视觉体验,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粉壁为纸以石为绘,将巨石劈成沉片,通过燃烧、制造阴影等做出立体效果,使石片颜色由深入浅、高低错落的排至于墙前,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的意境。

2硬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应用 2.1建筑构造

建筑构造是构成建筑形式美的基础,对建筑作品取得完美的艺术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建筑构造受传统哲学、审美思想、材料结构以及建造技术的制约,主要表现形式分为单体建筑构造和群体建筑构造,通过挖掘借鉴传统建筑构造的形式规律于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以表达出传统意韵。

单体建筑纵向上基本都是由基座、墙身、屋顶三段作法构成,如故宫博物院北院、首都博物馆等。横向则是以中段为主体,两旁设两侧翼和两连接部分组合而成的五段作法,讲究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群体建筑构造常以院落的形式组合,按不同序列沿轴线逐渐展开,常采用轴向对称的构造方式,体现传统建筑群体追求稳定均衡的特点。具体而言,现代博物馆建筑的群体构造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格局,一种是规则的对称构造模式,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其建筑构造的设计概念中轴对称,主从语序便是典型。另一种是变形的对称构造模式,即轴线的布置不再是单一方向,而是呈现移位或转折,是在规则布局的基础上取得适度变形的常见方式,从苏州博物馆、西安博物馆均可看出。[3] 2.2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主要分为庭院式布局和园林式布局,现代博物馆建筑空间设计并非一成不变的照搬传统建筑空间形式,而是吸取传统建筑空间观念的精华,将其发展利用和革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平面布局以为单位,组成单体建筑,单体建筑组成再由单体建筑围绕着院落按序排列,相互配合组成和谐的组群建筑,这种庭院式布局属于主流空间布局形式,是中国建筑组群构成的基本方式。

传统园林布局手法主要包括闭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萦回、余意不尽、远借临借等,以上手法同样适用于现代博物馆建筑建设。例如传统园林空间闭而不塞的层次划分与整合方式可以作为现代博物馆建筑优化空间布局的手段,这种方式建立清晰多样的空间联系,使博物馆建筑与场地、建筑内部各空间之间融合得更为紧密。好比四川建安博物馆通过增加廊道与功能空间的联系,使观众在廊道中就能够体会到四周多变的景象。同时园林曲折萦回的流线性组织方式,可作为博物馆建筑丰富空间体验并彰显空间特色的手段,通过蜿蜒曲折、回环往复的参展流线为观众提供循序渐进或是信步漫游的空间体验。[4]例如鹿野苑石刻博物馆,铺满小鹅卵石水泥小路穿过浓密的树林伸向远方,断断续续地台阶延展到实体建筑,迷宫般的路线给参观者提供丰富的选择与遐想。 2.3建筑材料


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博物馆建筑的应用中要全面把握其外在属性和内在文化内涵,因此传统材料用于现代建筑便基于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自然上,任何一个建筑都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并受其限定,因此现代建筑要尽量避免对于自然地形构造和地表肌理的破坏,促进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文化上,特定的建筑材料蕴含着地方精神和文化认同感,成为当地人心中的情感寄托和心理归宿,因此建筑设计师应当深入研究建筑所在地域的文化构成及特殊性,找出与地域文化相适应的传统材料以寻求地域传统文化的当代延续。

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形式主要分为三种,首先是与新材料相结合,钢铁、水泥为代表的新型建筑材料的大量生产及与之相应的结构模式的应用,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木结构建筑。其次是与新技术相结合,例如木、竹等具有环保性的材料与新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出传统建筑材料的优良性能,还可以更好的诠释新时代环保设计理念。如宁波博物馆,外墙由竹条模板混凝土构成,通过这种技术不仅能在墙上形成较为细致的竹子肌理,而且能较好地突出地域性和环保性;最后是与新工艺相结合,例如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馆,设计师大胆使用柳条包裹整个建筑的外立面,并充分利用藤编工艺、拼接、组合等手法创造出一个以藤编为主的展示馆,宛若高低起伏的巨型藤编工艺品。 3.4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的搭配既是突出传统特征的载体,又是彰显整体建筑风格的表现手段,作为一种视觉中介传递着独特地审美特征。中国传统建筑用色丰富多彩,变幻多端,富有多样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象征。具体到现代博物馆建筑用色领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对传统建筑色彩进行承袭和突破。其一是对黑、白、灰色彩的应用。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黑刻线花岗岩的基墙,恒山白烧毛的石墙,蓝灰的金属屋顶,加上建筑组合之间形成的阴影关系,使这种黑、白、灰的搭配与融合极其典雅与和谐,宛如一幅具有抽象意境美的时代性水墨山水。其二是为了与环境互融。例如北京宋庄美术馆运用大面积的切片粘土红砖作为建筑外墙材料,形成大片的红色墙体,与周围红砖砌成典型的北方农家院融合显得相得益彰。其三是对中国传统主流建筑色彩的运用,类似于朱砂红、丹青、墨绿等,以体现传统建筑色彩的特点和韵味。例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采用7种不同明度、纯度的传统中国红作基调以确保取得饱和、统一及稳定的传统色彩视觉效果。 三、总结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是世界建筑文化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博物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建筑,与其它建筑类型相比,满足人们日常生理需要的同时还需满足精神追求,故在对硬传统继承的基础上还需满足软传统。新时代中国博物馆建筑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认识传统,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地探寻求索,创造出具有传统名族特色的建筑形象和空间。当下中国博物馆建筑开始摆脱狭隘的、封闭的单一模式,逐步走向开放、兼容,迈上多元博物馆建筑风格的发展道路。这种既立足中国,又立足现代,致力于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创造的新模式将是中国博物馆建筑领域不懈的追求与目标。 参考文献

[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于迪.关于中国建筑传统与传统继承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1(08). [3]苏海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应该用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2008.

[4]滕杰.传统园林空间营造理念视角下的当代博物馆设计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3253f4afb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