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作品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康乐 简惠美 译 2007年1月第1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23“终极的概念掌握并不在于研究的开端,而必定是在研究的结尾”,这句话是十分容易理解的,即我们只有在研究结束之后才能对某个概念进行概括和总结,即我们在读某些书或做研究的时候,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从本质上把握和理解概念。 P35“人们并非天生就想赚得愈多愈好,而是想单纯的生活。过他习惯的生活,而且只要赚到足以应付这样的生活就好” 这是传统主义心态的一个例子,有传统心态的人们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简单更好的生活。而并没有“营利”的念头,人们满足于其得到的财富并乐意享受,而不会去为了获得更过的财富而忙忙碌碌,变为财富的奴隶,为财富趋势,传统主义心态的人们缺乏冒险营利的精神,他们不像处于资本主义的人们那样在乎金钱,当然,这也并不意味他们缺少幸福和快乐,桑巴特在有关现代资本主义起源的讨论里区分“需求满足”与“营利”,后者则跨越了需求的门槛而致力于追求利得与获利的可能性。 P36“低工资绝不等于廉价劳动”,在我理解,低工资只是资本主义为提高劳动成果的一种手段,并不意味这劳动价值的高低,而且不足生理所需的薪资,无论如何都会使劳动效能下降。 P44“‘传统主义的‘人们同样是这么想的:所以更常见毋宁更正确的响应干脆是:为事业而不停的劳动以成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到此处,让我不觉有些疑惑,对此理解是本是,事业成为生活的目的,这似乎与前文内容有所抵触。从个人幸福来谈这种生活方式非理性。这其中人是为事业而活,而非事业为人而存在。然而,若按劳动是生活一部分也未必不可,只是觉得有些过于强调劳动。 P45“如果有人能把毕生劳动的目的唯独专注于背负这大量的金银财宝走进坟墓,对他来说这显然不外是不错的本能—‘贪欲’—的产物罢了”。人如果受利益驱使,为金钱所痴狂,则丧失了人的本质意义。人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幸福二字,而金钱则只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种手段,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当今社会中,太多的人 追求身外之物,也有不少人为金钱不择手段。但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生活的目的不以金钱为衡量标准,而在于人与人之间感情中幸福感的获取。正如每个人都有可能癌变的细胞一样,贪欲也是人本身所拥有的,但却是我们可以避免的。 P54“经营为神所喜的生活的唯一手段并不是借着修道僧的禁欲来超越世俗的道德,反而是端赖切实履行个人生活岗位所带来的俗事义务,这于是也就成了各人的‘天职’”。这一思想是路德在宗教改革活动的最初十年当中发展出来的。这句话阐释了其“天职”含义,即要求人们切实履行各自岗位的俗世义务,而且也贬低了修道院的禁欲道德。职业的意义也随之显得更加重要。这种观点有利于人们尽职尽责,既为讨神欢喜,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不论职位高低,卑贱或高贵,都在神之前有着同样的价值。这种观念相当程度上确定了职业平等的理念。 P56“...这样的职业观与巴斯卡的冥思哲学实有天壤之别;后者深深相信,对于俗世活动的尊重只能出于虚荣或狡猾的动机,因而加以拒斥而深恨之”在此,对于巴斯卡的冥思哲学我表示反对。也许是理解不到位,我认为巴斯卡丑化了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首先虚荣或狡猾的动机或许存在,但这只是小部分。在我看来,对俗世活动的尊重是对他人劳动过程和成果的一种肯定和赞赏。巴斯卡的冥思哲学在此观点上则反映出其一定的局限性。其次,俗世活动虽然看似繁琐,但却是人们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我们可以深恨它,可以排斥他,但却不能拒绝他。 P58“克伦威尔于顿马战役之后致函长期国会:‘咨请改革一切行业的弊端,若有令许多人贫困而使少数人致富之事,实与共和体制不合”,在此我尤为佩服克伦威尔之见解,他遵循着完全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思维方式。当然我不对于他这点进行评价,我只是羡慕着其改革“令许多人贫困而使少数人致富之事”。这使我想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然后,经济特区有了,沿海大城市繁荣了,却也有了分割城市与乡村的户籍制度。富裕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更多的人却因种种社会问题而贫困。所以对于克伦威尔的此作法让我举双手赞成,当然也更期待着中国能实现共同富裕。 P59 “路德认为自己的天职思想是源于圣经的,但圣经的原典本身整体上却有利于传统主义的倾向”,《旧约圣经》,形塑出一种雷同传统主义的宗教思想,《新约圣经》所记述的基督教的使徒时代,对于俗世职业生活的态度,要不是漠不关心,就是根本抱持着传统主义的心态,支配着路德最初几年宗教改革主要见解,是精神上与保罗亲近的末世论的冷漠态度,后来却变成愈来愈强化的天意信仰的表现。路德的职业概念没有摆脱传统主义的束缚。 P84 “凡是神决定拒绝赐予恩宠的人,不但无法用任何巫术手段来获得恩宠,甚至任何手段都不管用”,卡尔文认为,世人当中仅有一小部分才能蒙召得救赎,而是否救赎的判断 标准谁也不能确定。若与尘世的判断标准来衡量,则有损神的尊严。这样的结果则使导致“个人各自在空前的孤独感”,使得人们只能依靠自己。无论是牧师,圣礼,抑或是教会都不能帮助人们获得神的恩宠。这种孤寂感也成为毫无幻想且带悲观色彩的个人主义的根源之一。由此可见,恩宠拣选说也有其深刻影响,例如著作中提到巴克斯特,贝利对人与人信任的否定和怀疑。 P153 “是以,巴克斯特在其主要著作里一再反复势切地劝勉人,要克服的持续肉体劳动或精神劳动”。在这里,劳动成为有效的禁欲手段。全心全意致力于肉体劳动会使人们忙碌,其思想会围绕劳动对象而不会有太大偏差,从而有利于思想方面控制。而致力于精神劳动,有利于精神方面的生产。两种劳动的进行,都达到了禁欲的目的。劳动根本上也是神所规定的生活目的的本身。保罗有这么一句告诫:“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这句话无条件适用于任何人。而不劳动,则会导致其欠缺恩宠,更别提神的救赎了。 P173“我们可以总结前文的要点如下:基督教的入世禁欲举其全力抵制财产的自由享乐,勒紧消费,特别是奢侈消费”。读到这里,我大概理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缘故了。基督新教禁欲中反对奢侈消费和金钱的浪费,这使得财富在一些人手中愈积愈多,成为财富拥有者。通过禁欲的强制节约而导致资本积累,阻止收入的消费使用,必然使收入可作生产利用,扩大投资。而在前文中,将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且系统性的世俗职业劳动在宗教上评价为至高的禁欲手段。而同时,又将以致富为终极目的而追求财富,同时要求强制节约,这大概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在宗教中的确切体现。 P205“有罪的'俗世之子',彼此在商业上互不信任,但他们反倒相信虔信者以信仰为根基的诚实可靠”教徒们信守他们的诺言与承诺不渝,使得“俗世之子”给予虔信者信用,托付储,或在他们商店里买东西,以及他们童叟无欺的定价,都有利于虔信者商业的发展。早期资本主义原则为:诚实为最上策。这一点虔信者持之以恒与首尾一贯的坚持成为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3a2a218b90d6c85ec3ac6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