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吃零食

时间:2022-06-17 13:55:3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吃零食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吃零食。方法 选取我市两家幼儿园4003-6岁儿童,调查在三餐之间加零食的儿童和在三餐之间未加零食的儿童营养平衡分析。结果 调查中发现,在三餐之间加零食的儿童,比只吃三餐的同龄儿童更易获得营养平衡。结论 合理的安排孩子的饮食习惯,严格控制孩子吃零食的时间与方法,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饮食,而且还有益于孩子每天全面摄入营养,有益健康。

【关键词】正确引导 孩子 零食

现今有一部分人把吃零食归于不良习惯,一点不给孩子吃;有的父母却一味满足孩子的口味,要什么给什么。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孩子爱吃零食是天性,只要家长能够正确引导,零食一样可以为孩子成长发育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1] 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市两家幼儿园4003-6岁儿童,调查在三餐之间加零食和在三餐之间未加零食的儿童营养平衡分析,报告如下: 2、合理选取零食

2.1可经常实用的零食 2.1.1水果类

水果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容易被人体吸收,水果中的有机酸也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因此,每日吃适量水果,不仅不会影响到食欲,还能起到增强食欲的作用,是孩子们的首选零食。但不可以果汁替代水果,因为少了重要的纤维,同时也不可当蔬菜食用,蔬菜中的矿物质含量比较高,尤其是深绿色叶菜,集合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植物性的物质,每天不能少,相较之下,水果里含较多是维生素。 2.1.2坚果类

常吃的坚果如核桃、瓜子、花生、开心果、松子、杏仁、榛子等富含优质的植物蛋白、钾、镁、磷、钙、铁、锌、铜等矿物质,也是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叶酸以及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其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孩子脑部的发育,是一类营养价值较高的零食。但是坚果中的脂肪含量非常高,食用过量也会造成肥胖 2.1.3奶类食品

奶类是含钙最丰富的天然食物,同时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核黄素等重要营养素。可经常食用优质的奶类零食,如纯鲜牛奶、酸奶等可以作为正餐中奶类食物摄入不足的重要补充;奶酪、奶片等奶制品要适当食用。 2.1.4豆及豆制品零食

豆类可提供优良的植物性蛋白质,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锌及B族维生素,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增强记忆力。可经常食用不添加油脂、糖、盐的豆浆、烤黄豆等;经过加工的豆腐卷、怪味蚕豆、卤豆干等请适当食用 2.2可限量实用的零食 2.2.1冷饮类

雪糕、冰激凌类冷饮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零食,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以奶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冷饮,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脂肪和炭水化合物,钙的含量也很高。但由于过凉,进食过多,或对于胃肠道功能欠佳的孩子,进食后易出现腹泻、


腹痛或呕吐,因此要慎选。 2.2.2糖果类

糖果类食物是纯热量食品,仅能提供热能,这类食品营养价值不高,吃多了会影响孩子胃口,使得正常饮食摄入减少。另外甜食也易造成龋齿,影响牙齿的发育,因此不宜多吃。 2.2.3果冻类

市场上销售的果冻基本不含果汁,它的甜味来自精制的糖,而香味来自人工香精。

2.2.4果脯、蜜钱类

这些食品在加工的过程中,所含的维生素C基本被破坏,而用纯度达99%上的白砂糖进行加工,不可以代替新鲜水果 3、实用零食方法

3.1不要让零食喧宾夺主

许多宝宝零食不离口,走路时吃、玩时吃、说话时还吃。这样吃零食不仅影响了正餐,甚至还以零食代替正餐。孩子如果整天吃零食不离口,会使胃液分泌失调,消化功能紊乱,食欲不振,对正餐不感兴趣。而且即使是营养再丰富的零食,含有的营养素也不全面,如果宝宝因为吃零食过多而不想再吃正餐,必需的营养素将得不到保证,甚至会导致宝宝营养不良。 3.2合理安排吃零食时间

两餐之间,上午十点钟和下午三四点钟,离正餐时间已有2个多小时。由于孩子代谢较成人快,此时,他们可能会出现轻微的饥饿感。如果能够让他们适量地吃些零食,就会起到防止饥饿和增加营养作用,也不会出现影响正餐进食的情况。

3.3选择有营养的食品

新鲜的、天然的才是最好的。要选择富有营养的零食,如奶类、果蔬类,坚果类,既好吃,对孩子来说又有营养,所以,不要只凭个人的口味与喜好,营养价值和是否有利于健康才是首先考虑的。 3.4不能将零食作为奖励品

父母或长辈不要将零食作为奖励、惩罚、安慰或讨好孩子的手段,让孩子养成以吃零食作为交换条件的坏习惯。长期以往,宝宝会形成一种错觉,以为奖励的东西都是好东西,无形之中在心里上产生一种认知感,这些食物是应该吃的,而且很好吃。

综上所述,要合理的安排孩子的饮食习惯,严格控制孩子吃零食的时间与方法,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饮食,而且还有益于孩子每天全面摄入营养,有益健康。

[1].科学育儿知识百科全书.第一版。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2.14-1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40d899193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