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之美[原创] 楚辞之美 艺术学系 08戏文 谢金良 200800880011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到《诗经》的影响,却有着区别于诗经的风格特色。关于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楚辞之美,总有一些言之无尽的意味。下面且分为两部分来试论楚辞之美。那就是楚辞的文化背景和楚辞本身的特色之美。 首先,说说楚辞的文化背景。那就是楚地文化。不管怎么说,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这种由于楚地的物质文化的高度发展而产生的文化样式,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具有了浓烈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具有楚地特有的一些文化特征。楚辞跟当时的楚地的其他文化样式具有集成拓展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楚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汉书?地理志》)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汉书?郊祀志》)。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朱熹《楚辞集注?九歌序》:“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地的歌谣发达。如《九歌》、《九辩》、《阳春》、《白雪》都是当时楚地的乐曲名目。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诗,每句可长可短,多用语气词“兮”。如《越人歌》(汉代刘向著《说苑》卷十一《善说篇》中,讲了一段春秋时楚康王的兄弟鄂君子哲的故事。有一天,鄂君子皙在江上泛舟游耍,一位越族姑娘抱着船桨给他唱了一支民歌。鄂君子皙听不懂越国方言,便找人翻译成楚语,这就是我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越人歌》)可以说,楚辞就是楚地其他文化样式的继承和拓展之物,是楚文化的一个缩影。楚辞之美就是楚文化之美。 再者,楚辞之美也在于它本身的一些个性特征之美。首先就楚辞的内容和思想来说,楚辞具有极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构思天马行空,感情热烈奔放,不拘一格。其中屈原的《离骚》更是最能表现楚辞的绮丽和浪漫之美。“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如此清新绮丽而又大胆奔放的意象,充分体现了楚地人民的浪漫的情怀。除此之外,楚辞的文体也是其一大美点。从句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体,后人称之为“骚体”。就语言来说“书楚语、作楚声”,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就行文来看,楚辞与《诗经》的平实不同,《楚辞》有琳琅美玉、琼池瑶席,有“江离”、“辟芷”、“秋兰”、“申椒”、“菌桂”、“杜衡”、“香草”、“兰芷”等奇丽花草。《楚辞》用奇特而艳丽的花草展现着楚国的奇幻景色,呈现出奇丽的风貌。总之,无论是思想还是行文内容,楚辞都给人一种清新绮丽,大胆奔放,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色彩。 最后,楚辞之美,还体现在它在文学历史上的意义。在当时,楚地文化就是真个中原文化的中心,而楚辞更是楚地文化的中心。可以说,楚辞不止是楚地文化的代表,更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奇葩。楚辞既是先秦文化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楚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它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长河之中,永不褪色。楚辞之美,是楚文化之美,更是中华文化之美;是文化之美,更是民族之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的结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4434d53df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