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技术 鱼类食性 (2)鱼类食性与胃肠内容物分析 1、实验目的 1.1 了解鱼类食性与胃肠内容物分析的关系; 1.2 估计大亚湾鱼类的食性。 1.3 学会统筹设计实验内容,熟悉几种胃肠内容物分析的指标与操作,训练团队分工合作。 2、实验材料与器材 实验动物: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坝光村附近的大亚湾内湾段捕捞的鱼类,选至少3种鱼类,每种鱼类至少有3尾。 仪器设备:水桶(每组2个)、解剖盘(每组2个)、手术剪(每组2把)、枝剪(每组1把)、手术刀(每组2把)、解剖针(每组2支)、卷尺(每组1个)、放大镜(每组2个)、手术镊子(每组大、小各两把)一次性乳胶手套(每人1-2个)、长筒乳胶手套(每组2个)、显微镜(每组1台)、解剖镜(每组1台)、载玻片、盖玻片、天平、称量纸、烧杯、吸管、吸水纸、95%医用酒精或福尔马林(建议有,每组1瓶)、注射器(建议有,每组两个)。最好有照相机、笔、纸备用。 3、实验分组 共分6个小组,每组成员中要有男有女,每组推选一个负责人。每个小组将进行从实验操作、结果分析、提交报告等一系列过程。 4、实验步骤 4.1 实验鱼类背景资料记录 记录实验鱼类的以下内容:采集鱼类的地点、时间、采集工具,保存及运输情况;大概鱼名或拍照;体长、体重、全长(建议)、性别(建议)。记录你感兴趣的其他内容。 4.2 根据消化道结构初步判断食性 解剖备选鱼类,根据齿、鳃耙、胃、消化道长度/体长比值等估计鱼的食性。 4.3 各组进行胃肠内容物分析实验 4.3.1 实验设计方案 可先查阅相关的文献,每组根据实验目的1.1、1.2、1.3,各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建议用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等解剖食道、胃、肠等,取出内容物或用水(或洒精)稀释,用肉眼、显微镜、解剖镜等观察消化管全长的所有食物,其中消化管前段的食物未完全消化,较好观察。食物(残渣)一定要可辨认,不宜乱猜,实在认不出就如实写,建议对观察到的可辨认或不能辨认的食物(残渣)进行拍照。建议解剖鱼后马上观察消化管内容物。如时间来不及,也可把消化管用酒精或福尔马林保存等有时间再观察,但不建议这么做。 建议尽可能分析食性不同的鱼类,分析指标中建议再加上食物充塞度、摄食率、食物出现频率、食物百分比、你感兴趣的已有报导的其他内容(如饱满指数、营养级等等)或你自己设计出的新指标。建议前面4种指标的计算方式为: A、食物充塞度是用目测法估计鱼类消化道含有食物的程度,可分为0级(消化道没有食物或极少量食物)、1级(25%消化道有食物)、2级(50%消化道有食物)、3级(75%消化道有食物)、4级(100%消化道有食物,但消化道不膨胀)、5级(100%消化道有食物,且消化道膨胀)。 B、摄食率=食物充塞度为1-5级的消化道数/总共分析的消化道数。 C、某种食物出现频率=含有该种食物的消化道数/总共分析的消化道数。 D、某种食物百分比=一条消化道中该种食物的量/一条消化道中所有食物的量。建议用重量或想办法估算成重量,建议用若干尾鱼(若干条消化道)的平均数及标准偏差表示。 4.3.2 人员分工 每组根据所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进行人员分工。 4.3.3 实验操作 根据上述内容进行实验操作,记录相关结果。 4.3.4 结果分析、撰写报告、准备PPT 实验结束后,各组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准备PPT、最后提交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1] 韩育章,任洁,郑宏萍,管敏,周忆丽. 全雄太阳鱼的食性研究. 河北渔业,2004,(5):12-15. [2] 黄良敏,张雅芝,潘佳佳,崔裕侠,吴亚娟. 厦门东海域鱼类食物网研究. 台湾海峡,2008,27(1):65-73. [3] 姜志强, 吴立新. 鱼类学实验.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第73-74页. [4] 刘恩生,刘正文,鲍传和. 太湖鲫鱼数量变化的规律及与环境间关系的分析. 湖泊科学,2007,19(3):345-350. [5] 刘恩生,吴林坤,曹萍,丁淑荃,杨启超. 太湖鮊鱼数量变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分析. 水利渔业,2007,27(3):70-73. [6] 叶富良,张健东. 鱼类生态学.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第244-245页. [7] 张波, 唐启升. 东、黄海六种鳗的食性. 水产学报,2003,27(4):307-314. [8] 张月平,陈丕茂. 南沙岛礁周围水域主要鱼类食物网. 南方水产,2005,1(6):23-33. [9] 周剑,陈先均,李孟均. 白甲鱼食性的初步研究. 水利渔业,2007,27(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535432f27284b73f24250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