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11):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时间:2023-01-24 12:20: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11):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产生过程

1.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亲社会行为不一定以人为直接对象。

2 助人行为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而利他行为则指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3.亲社会行为的根源 (1) 生物学解释 威尔逊

主张人类先天就有利他行为的素质,并且可以通过遗传将这种素质传给下一代。

(2) 社会交换论观点 福阿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奖励的,同时尽可能少的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在作出亲社会行为之前,往往要先对自己、对别人及对社会背景做出评估,考虑助人行为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会者减少痛苦。不过,社会交换论与其他简单强调外在奖励作用的强化论者不同,他们认为,不仅外在的奖励可以有积极的强化作用,个人内在的自我奖励,也可以有同样的效应。

(3) 社会规范论观点 古尔德纳 伯克威茨

古尔德纳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规范。交互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伯克威茨1972年提出,人们在社会中除了交互规范外,还存在另外一类规范,即社会责任规范,这一规范是指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个人道德发展最核心的方面之一。

4.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1) 责任分散假设及其验证

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受吉诺维斯案件启发,认为多人在场,导致社会责任的分散。他二人的研究表明,在各种应急情境中,被试相信在场的其他人越多,实施帮助的比例也越小。拉特纳和达利相信,


公众目睹别人身临危难而不去援救的原因,不是公众人性的丧失,而是由于其他人在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抑制了人们的援助动机。从趋势上看,在场的人越多,作为个人对特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越低。

(2) 助人的决策过程

助人决策的第一步,是首先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拉特纳和达利的研究表明,相比较而言,个人独自一人时更容易注意到周围环境特殊事件的发生,而在群体背景中对同样的事件注意就要缓慢的多。另一方面,当人的思维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时,如有紧急的事情赶着要做,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特殊事件注意力也会下降。

助人决策的第二步,是如何解释周围的特殊事件,是否把事件当作应急事件。

助人决策的第三步,是确定自己是否有干预应急事件的责任。 5.社会作用力理论

受场论思想的影响,拉特纳认为,对于个人而言,一个由他人群体构成的社会情境,就是一个社会力场。在这个社会力场中,个人所受到的社会作用里,直接受到作用源数量、作用力大小和影响直接性等几个变量的影响。

(1) 社会作用力的乘积法则

个体所受到的社会作用力,是影响源数量、影响源影响力的强度及影响源发生影响的直接性等三个变量的积性函数。影响源的数量越多(如群体规模越大)、各个影响源的影响力越大(如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影响作用越直接(如影响源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直接发挥作用),个体所受到的社会作用力越大。

(2)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时间里出现,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力场增加,但与原有的影响源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递减的。不过,它仍然在人们已受到的影响的基础上,使原来的影响作用得到加强。

(3) 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55cdea801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