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2022-07-23 08:37: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唐文成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08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篇随笔。这篇随笔仅凭八十五个字,就为我们刻画出了一幅清雅脱俗的图画,其朦胧、幽静之美让人不忍移目,不愧为宋代笔记小品中的妙品。这里,我就试着解读这篇小品,也藉此解读一下东坡先生其人。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苏轼与的不解之缘。苏轼的确是十分钟爱月夜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江城子》中明月夜,短松冈都是对月夜的描写。 苏轼对月夜的钟爱,又尤以他被贬黄州时为最。1032年的七月,苏轼与道士杨世昌夜游长江,在月光与歌声的光影交错中,诞生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的月明之夜,微醺的苏轼泛舟夜游,创作了后《赤壁赋》。元丰六年一个夏天的夜晚,辗转难眠的苏轼,看到一窗的月光,感到寂寞难眠,想起了承天寺的好友张怀民。两个境遇相似的天涯沦落人走在遍植松柏的院子里,踏碎一地月光,心意相通处已无需更多的言语。于是,便成就了《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仅仅十八个字,就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光澄影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这十八个字不可谓不妙,它可以任我们尽情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恍然间仿佛仙境。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而古寺院落里疏朗的竹柏摇曳生姿,宛如随波浮动的水草,更显得月夜的迷人了。全句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夜下松竹得以投影庭下,藉此可推见月色是何样之明,何等之清。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文中的字。《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闲情偶寄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二字可谓全文的点睛之笔。闲人清闲也,苏轼何以清闲?这就要说一说苏轼被贬的原由了。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录苏轼的数十篇诗文,指控他反对新法,作诗谤讪朝廷,逮捕入狱。苏轼被押解至京师后,遭拷问,几乎至死。后逢太后病丧,国家大赦,加之苏辙的四处奔走,才得以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为团练副使,实则被软禁。所以,苏轼理所当然是个闲人。换做旁人,做这个,心中必然充满怨气、愤懑、自嘲、无奈和痛苦,而苏轼这个闲人呢?

在黄州这样一个贫苦小镇,团练副使这样一个微小的官职,薪俸是很可怜的。于是,苏轼在黄州亲自开荒种地,搭建草屋(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还曾暂居在黄州城外的寺庙之中,与庙中和尚同食宿。这里,与苏轼朝夕相处的,不再是尔虞我诈的朝堂大员,也不再是蝇营狗苟的政客,而是普普通通的农夫、药师、酒监、樵夫。他们每日谈论的不是国家大事、经济世道,而是耕种方法,烹调技巧以及天下逸事。这些,使得苏轼变得宠辱不惊。苏轼此时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5a07b5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