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琴诗》意思|赏析 出自宋代苏轼的《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作者:佚名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 四大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 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 《圆觉经》说: 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 浊 有一段阐发: 1 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 浊 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 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 、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 相通。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01449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