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邻教子

时间:2022-11-12 05:12: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西邻教子

作者:赵忠心

来源:《中华家教》2010年第03

讲传统故事

古代有这样一个很有趣的《西邻教子》的故事,说:西邻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故五子皆不患衣食焉。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西边的邻居家,有五个子女,个性、身体状况各异:一个性情朴实,为人敦厚;一个聪明伶俐,精明能干;一个是盲人,双目失明;一个是天生的驼背,直不起腰来;一个是瘸子,行走不便。

依一般人看来,这些孩子的父母够不幸的:不仅子女多,多数还有残疾,难以自立,真是够让人发愁的了。

然而,他们没有抱怨命运不济,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根据子女的不同特点,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教给他们不同的谋生手段:

老大敦厚朴实,就教他务农;老二聪明伶俐,精明能干,就发挥他的特长,教他经商做买卖;老三是个盲人,双目失明,干不了别的,就教他学算卦;老四天生是个驼背,直不起腰来,正好就教他学织布;老五是个瘸子,腿脚有残疾。走路不方便,就教他坐在那里学纺线。 通过个别指导训练,每个子女都各得其所,掌握了适合他们自身条件的营生,都能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不用父母操心。

假如这些孩子的父母,不考虑子女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不加区别地按照一个模式去培养造就。这些孩子恐怕就不会获得自力更生的职业,父母到临终也会放心不下。

谈家庭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长应当明白,人与人之间是普遍存在着个性差异的。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说人的心理特征是各不相同的,就像人们的面孔,千差万别。面对心理特点的不同,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

比如做衣服,也要因人而异。据清代《履园丛话》一书记载,北京有个成衣匠,他给人做衣服,不仅对穿衣人的年龄、相貌、性情等要仔细询问,就是什么时候中科举等情况也都要了解清楚。人们感到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解释说,如果是少年中举,必然是性情骄傲,走起路来会挺胸凸肚,衣服要做得前长后短;如果是老年中举,大都意气消沉,走路不免要弯腰曲背。衣服要做得前短后长;体胖,腰要宽;体瘦,腰要窄;性急的,衣宜短;慢性的,衣宜长。后来,人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量体裁衣

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的材质培养不同的人才,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家长一定要坚持贯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却不顾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简单地模仿或照抄、照搬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弹钢琴,不管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这种兴趣和天分,也花重金买钢琴;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书法,不管自己的孩子喜欢不喜欢,也逼着去学书法等。而一旦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获得与别人同样的效果,就武断地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不可造就,是朽木不可雕,从而采取不理智的态度。斥责、谩骂、殴打,或者完全丧失信心,放弃不管。其实并不是孩子不好,而是教育者的过错。家长自己没主见,没有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人制宜,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特征是培养教育的依据,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效果才会好,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对所有孩子按照一个模式塑造,进行千篇一律教育,效果肯定不会好,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49b10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