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人格障碍的概念与特征 作者:李锴鑫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31期 摘 要:与正常的人格特征一样,异常的人格特征存在多种生成因素,如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其中,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形成过程里起到主要作用,并最终形成在社会中不被允许的、不得体的行为方式。本文将就人格障碍的概念及其特征展开描述,浅析人格障碍的深层次议题。 关键词:人格障碍;人格异常;神经学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在社会压力的增加下,人格障碍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障碍多被认为是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畸变,或未完全发育的不成熟状态,与正常人格相比,人格障碍的人格发展与人格结构存在一定偏差,并由此导致个人的心理社会功能异变,长期以错误方式对自己周边的人与物做出极端情感反应,从而产生人格障碍。 一般来说,人格障碍又被称作性格障碍,这一称谓来自于十七世纪的文学作品。为了更好的表现文学主题,艺术家们常用夸张的方式描绘自己文章中的典型人物,如厌世、爱财、贪婪等具有明显性格标签的人物,并对此做出讽刺与谴责等表述。由此,心理学家们通过文学作品发现了多类型性格的存在,并开始了对变态心理的研究学习。 变态心理学发展至今,人格障碍研究已经逐渐完善。目前,学科内普遍认同的理论观点是情绪失调说,即理智情绪与感性情绪失去控制。除此之外,人格障碍还有怪癖、犯罪、行为异常等表现,这类表征多来自于先天的道德培养与性格发展。研究表明,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来自于生物本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人格障碍也是如此。早在上世纪,人格障碍已经被列入精神病问题研究范围之中,莫里、麦克尔等心理学家对此展开探讨分析。人格障碍的明确分类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医学家对人格障碍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和描写,并在接下来的更改变动中不断完善相关理论。 人格障碍群体可以按照其表现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行为怪癖,第二类为情感怪癖,第三类为被动怪癖。从人格障碍类型判断,人格障碍又分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病型人格障碍、戏剧化人格障碍、自爱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人格障碍的特征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人格障碍有着公认特征。 (一)人际交往困难 首先,人格障碍者的心理特点十分紊乱不定,无法正常进行人际交往,并建立长期人际关系。这一特征是人格障碍者的最大特征。在行为的主动或被动变异种,都易对他人造成麻烦,甚至有人身安全的危险,在人格发展过程中,人格障碍多表现为特殊的人格倾向,如偏执、被害妄想症、自我暗恋等。 (二)无法正视失败 对于人格障碍者来说,承认失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人格障碍者的思维方式中,事情失败的原因多来自于他人,甚至是命运的安排。同时,人格障碍者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多认为自己在事情的失败过程中毫无干系,无需改正自我行为。 (三)责任心缺失 通常情况下,人格障碍者多认为自己对他人并无责任,当人格障碍者做出损害他人利益、损害社会利益、不道德的行为时,也缺乏应有的罪恶感,甚至在事后表示并不后悔,同时,部分人格障碍者还可以在警察、医生的询问中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辩解理由,为自己的“正确行为”背书。可以说,在人格障碍者的思维模式中,自我既得利益是首位的,可以压倒他人、集体、乃至社会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心情。 (四)负面情绪多 与正常人格相比,人格障碍者的猜疑、仇恨、固化情绪更为突出,其情绪多会影响周围气氛,其行为通常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在这一过程中,人格障碍者不会认为是自己造成的,而会将这一情况的发生原因归结于他人。 三、结束语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个体差异大、情况多而复杂,各类型之间常发现交叉、重叠等特性,因此,想对人格障碍者进行定型分类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人格障碍这一病症也存在程度的不同,轻度人格障碍者可在社会中正常生活、正常社交,一般情况下,只有亲近的人才能看到其情绪失控的一面。重度人格障碍者则行为激进,多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难以适应正常生活。研究好人格障碍者的性格特征与表现形式,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洪欣.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刑事处罚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6). [2]刘邦惠.罪犯人格障碍症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02). [3] 梁经顺,姬凯.适当成年人介入制度的本土化构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4] 潘申明,魏修臣.侦查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证据属性及其规范[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4e178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