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城市影像中的精神生态美

时间:2022-09-15 16:09: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城市影像中的精神生态美

作者:暂无

来源:《声屏世界》 2016年第1



邵亚婕

摘要:纪录片是影视作品中颇具文化品格的样式之一。城市文化纪录精神的实质在于,不仅要纪录地理上的城市,更要纪录文化、历史和情感的城市。浙江卫视播出的首档城市文化纪录片《一本书 一座城》正是纪录精神的价值所在。这部在深夜播出的纪录片既令人兴奋,也让人不安。节目从一本书切入,由主持人李晗带领大家分别穿越不同的城市,领悟城市历史与文化。在展现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变迁中,节目也蕴含了精神生态美的文化意向。本文从三个维度就片中体现的精神生态美进行总结,试图为今后城市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智性启示。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纪录片创作 精神生态美 人文意向 真实 虚构 李晗

浙江卫视推出的《一本书 一座城》是首档城市文化纪录片,它以一本书为视角切入城市,以独有的叙事手法,真诚质朴的情感,穿越一座座城市,探寻城市背后的故事,为观众打造一个有故事、有品位的城市风情,也让人们对“城市”这一名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栏目中不仅融合了中西文化,而且影像风格唯美淡雅、情感真挚,每一集根据作品本身的境界和城市自身的气质形成独有的风格,第一季中阅读了八部作品行走了八座城市。在展现城市历史和文化变迁中,栏目蕴含了精神生态美的文化意向。所谓生态美是体现在人的生命过程与活动中、生命之美是过程之美。栏目中精神生态美的文化意向是指人在城市生活过程中的审美境界,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人文意向的城市纪录观

当八座城市用纪录片的形式在电视上呈现,人们下意识地思考:什么是城市?城市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该用一种什么视角去看待一座城市?城市化进程给现代人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城市更多的被认为是具有市场经济的价值。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和环境生态学来看,这是带有功利主义的城市观,会导致生态环境的退步和恶化。而当代“新城市主义”者宣称,只有宜于人类居住、利于城市生活持续发展,才是城市价值的第一原则。①这显然是带有人本主义视角的城市价值观。城市的存在不应该只是地理性的,而应该是地理与文化的结合,展示城市人类精神生活的新格局。

把这种观念移植到城市纪录片上,就有一个如何纪录城市的方式问题。浙江卫视的《一本 一座城》以一本书为视角切入城市,讲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纪录性的表达了对一个城市的理解,将个体主观的城市印象和客观冷静的地理地貌相结合,颇有人文气息。

《一本书 一座城》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由主持人李晗带大家穿越不同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领略城市风情与文化。在《北京故事就是从“皇城”变胡同》的一期中,主持人李晗不仅作为城市故事的叙述者,适时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向观众进行讲解与评价,讲述北京胡同现代风貌。另外,还采访了外来居民和当地老北京人,通过与他们的提问和交流深入了解胡同对现代北京人的意义所在。张忠强是老北京胡同的普通居民,见证了胡同的变化,对于他来说,胡同有着特殊的意义。胡同居民被现代旅游业的商业气息打乱了传统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多的商业气息取代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生活。然而,胡同的灵魂在于对原始生活状态的一种留存,


而这种状态不是花时间和花钱能买来的。失去的东西不可能再回来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胡同的外表虽然存在,但灵魂却在逐渐消逝。

城市纪录片的实质在于不仅要记录地理上的城市,还要记录文化、历史和情感的城市。《一本书 一座城》正是符合纪录精神的实质,是建立在平等、真诚的基础上,对城市生活真相的捕捉、发现与探索,应该说是一种人性化的记录。

真实与虚构、影像的“双重想象”

法国著名理论学家巴赞所说,记录永远是“现实的渐近线”,显然,“真实性”和“非虚构性”是纪录片的两种本质属性,纪录片中的“真实 ”不等于“现实”。 在《一本书 一座城》中,以散文诗化的叙述语言为核心,辅以意识流的表现形态充分将影像和内心的感悟有机地串联起来,节目中真实和虚构的因素被人为地打乱了,客观摄录器材也只是再现主持人李晗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并不仅仅是再现城市生活的一种工具。

在讲述《伦敦:安乐椅侦探和帝国旧梦》一期中,关于小说中出现的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家,福尔摩斯虽然是小说中虚构出来的人物,但行走在伦敦街道中却分明能寻觅到小说中的房屋和福尔摩斯探案时用的物件。当李晗置身于福尔摩斯探案的屋子,小说中福尔摩斯当年探案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节目中描述到“福尔摩斯更像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私家侦探”。在这里真实和虚构被打乱了,当烟斗、手杖和斗篷等真实的物件呈现在眼前时,仿佛那一瞬间福尔摩斯真正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给整个伦敦城笼罩上了一层神秘与迷人的面纱,也寄托着伦敦人对帝国旧梦的留恋,带给观众双重的想象。胡智锋在《论电视纪录美学》中指出,被电视记录的非虚构的现实生活有三种表现,一是生活原生态信息,二是经过选择和提取的再现性生活信息,三是经过改造的表现性生活信息。②《一本书 一座城》中,书的作者情感是真实的再现,城市的地理意义转换成了文化意义,进而转换成可视的电视图像。城市不只是用来被描述,而是被“书写”,光与影的不断交汇变化,空间快速的移动画面,呈现给观众浪漫神秘的伦敦之城。

真实一旦以历史和情感的名义出现,它就“不局限于可以触摸的实物,它同样存在于想象力和激情,存在于虚构之中”,“新纪录精神”之所以“新”,就在于肯定“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争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揭示真实”。③《一本书 一座城》节目中很好地将地理、城市、作家结合的优势十分明显,真实的城市、再现的图像和情感的流淌三位一体地完成了记录的目标。另外,节目中每座城市的展现都是其历史故事的积淀,倘若没有历史和情感积淀的城市生活,不可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作家“情感记忆”的精神生态美

历史和情感的城市往往隐藏在作家的“情感记忆”中。在城市变迁的诸多见证人中,相较于出租车司机和民工等阶层,作家往往更能深层次的咀嚼城市的意味。他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城市对他们来说,通常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本能地将自身成长感受和历程与城市发展结合在一起,戏剧性的经历和反思性的理解,为城市文化提供了典型展示和有力的批判的精神资源。

文学理学历史上,很多人对一个城市的了解往往是通过作家的描述,很少是亲身经历,文学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地理的理解,作家文化塑造了城市的空间感。《一本书 一座城》中无论是在巴黎走访海明威故居、北京的胡同讲述亦或是伦敦福尔摩斯探案集,以电视媒体的介入,强调作家的“情感记忆”是作家对城市注入情感,才有了深层次的感悟,和城市真正的血肉联系。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作家对城市的记忆,具备了“充沛的生命主体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协调的整合美”。④作家感受城市的魂灵,注入到城市的“气味”中,慢慢沉淀成自己的风格,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地域和城市的部分。




鲁枢元把生态学分为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精神生态学,他在研究文艺生态学和创作理学时,进一步把这种地域精神理解为“情感记忆”在屏幕上的精神生态美(诗学),指的是“意向、信仰 、憧憬、想象、审美、爱情、言语、玄思,以及它们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的关系”,换成现象学的表述,就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环绕着他的这一符号化世界的关系”。⑤《一本书 一座城》中,李晗的叙述中穿插采访了很多作家对于城市的历史和现在的感受,带有作家参与的影像叙述,不仅是城市表面物质性的标志,更多在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描述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在北京胡同一期中,迈克迈尔是来自国外的一名北京志愿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北京这片土地自己特殊的情感。作家可以说是城市文化的代言人,他们不断与城市发生着碰撞,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同城市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文化表述,这正像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在城市中。

结语

纪录片《一本书 一座城》用独有的纪录观念和表现方式,不仅触动了人们的“乡愁”,而且唤起了人们文化记忆中对城市的关注。某种意义上,文化记忆中的城市已经由具体的地点变成人们“心灵上的归宿”,人们愈加注重回归精神上的生态家园,诗意地栖居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的代名词,更是历史、文化和情感的统一体。人文纪录片的文化意义在于,人的生命活动需要超验的沉思,应该让人们享受现代城市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学会反思,寻找人对城市文化本真的归属感。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吉

注释:

①《新城市主义在中国》,《钱江晚报》, 2003/08/29

②③林少雄:《多元文化视域中的纪实影片》,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5月版,第1-9页、69页。

④蔡贻象:《电视生态美初论》,《浙江社会科学》,19984)。

⑤鲁枢元:《文艺生态学》,西安,陕西文艺教育出版社,200012月版,第132-16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92a6ff05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