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 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 (号雪梅)之子。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 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 在 他 10 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 的司鼓手)。 1 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 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 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 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 更 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 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 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 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7 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 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 1914 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 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 34 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 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 经过三天的练习, 分两次录音, 共留下《二 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 、《龙船》、《昭君出 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后《二泉映月》 、《大浪淘 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 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 无力应聘, 12月 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 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 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 渗透着传统音乐 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 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轶闻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 ;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 ; 人穷名不穷(正直) 。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 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 事编词演唱, 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 激起民愤, 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 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 阿炳断然拒 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 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 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二泉映月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是他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并结合自 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 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 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 传。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 叹息般的引子, 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 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 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 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 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 同时 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 失明。 1950 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 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 <二泉映月 > 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 “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 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 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 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 ‘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 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 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 ,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 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 阿炳当即点头同意。 《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 1950 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 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1951 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 1959 年十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 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 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 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 显示了中国 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 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作品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4ce124f2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