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沉没? 作者:暂无 来源:《新经济导刊》 2011年第5期 “虽然能够预测到这场悲剧的发生,但日本仍旧没有希望。”——这是2006年7月,美国导演安德鲁·迈耶在电影《日本沉没》中安排的台词。尽管影片中是人类付出惨痛的代价终究战胜自然的圆满结局,但安德鲁·迈耶不会想到的是,这部没有在影院公映过的科幻题材内参性质的影片彷佛是一个魔咒,在5年后的某一天竟然戏剧般地应验。 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间13 时46 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 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震中位于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 公里处。没错,就是鲁迅在散文《藤野先生》中提及的那个“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学生”的小市镇——宫城县首府仙台市。如今,却与中国汶川、玉树等原本默默无闻的地区一样,以近乎惨烈的方式,为人们所瞩目并铭记。 因为处在板块交界处而地震多发,日本人对地震有着天然的敏感。而从幼儿园时期就被灌输防震意识,并经常进行防震演练,使日本人面对地震从来都是波澜不惊。但这一次,他们没有像往日那样从容—这场140年来日本记录史上最强烈的一次地震,不仅重创了日本国土,催化了政坛的“倒阁”,更引起了日本的经济地震。媒体在引述这一观点时,无一例外使用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打击”的煽情话语。 当被海啸卷走的房屋残架和报废汽车踏上了去往美国的漫漫征途时,经济的悲观乌云也在向中国乃至全球蔓延。处在全球产业链的核心地位的日系电子企业受灾,下游加工组装企业却受到了无辜的牵连,而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也将被日本经济地震的恐惧打乱。媒体指出,“这场日本地震与年初的石油和粮食价格的上涨、美国和欧洲遭遇的经济寒冬、中东茉莉花革命带来的政治震荡等联系在一起,给今年全球经济做了并不乐观的注脚。” 诚可见,日系知名打印巨头(如爱普生、理光等)在地震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对全球打印机市场提出了严峻考验;日系知名相机生产厂商(佳能、尼康、富士、奥林巴斯等)的震中场景使各大商场高端相机“涨声一片”;而日系知名电子企业(如索尼、东芝、松下)等先后关闭部分工厂,更令下游厂商感到绝望……日本地震,世界危机。 尽管不忍,还是要回到日本的灾难现场:瞬间化为废墟的海港和村庄,在核辐射区到处游荡以寻找食物的流浪猫狗,从临时避难所发出的伤者的疼痛呻吟,数以万计的预计死亡人数,此外,还有因电力、通讯、交通等中断被迫停产的工厂。灾难几乎危及到日本经济的所有层面:金融、能源、汽车、科技等产业震荡剧烈,地产、零售、旅游、环保等产业更是前景堪忧。来自德意志银行的报告显示,目前地震影响到了日本17% 的GDP,以及20% 的人口。 地震摧残日本经济,金融市场首当其冲。为应对可能引发的金融动荡,日本央行紧急向短期金融市场注资18万亿日元,以减轻大地震对日本金融的冲击,但这并未阻止日经指数震后第一个交易日急跌超过6%。日本经济研究专家白益民认为,“日本央行注资是为银行提供流动性,稳定市场情绪。而不断加码是让人看到信心,更多起到的是心理的稳定作用。”的确,可统计的是危机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不可估量的是人们面对灾难的信心下降。 接踵而来的噩耗是,外界对日本政府债务危机的悲观预期。此前日本财务大臣野田佳彦曾表示,此次用于震后重建的追加预算规模可能会超过政府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为支持国内经济而投入的资金。而据报道,日本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债务占GDP比重更超过200%。 产业层面的损伤则以高科技和汽车业较为明显。日系知名科技企业(如松下、索尼、东芝、夏普、NEC、爱普生等),日系知名车企(如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富士重工、马自达、铃木等)在日本本土的核心部件工厂都全部或部分停产,这与物流的中断叠加在一起,对海外工厂持续生产带来考验。而未来一段时间,日本企业海外的市场份额将被竞争对手趁机争夺。如此,日本大型出口企业不仅要承受地震带来的直接损失,经营状况也将大受影响。 此外,保险业受到的冲击则更为直观。尽管业界统计的损失数据——350亿美元、500亿美元,还是700亿美元,尚无定论,无疑摆在面前的都是令人痛心的天文数字。而尽管日本企业都有购买地震险的习惯,但这并没有提升保险业的景气指数。反而在日本地震伊始,德国经济分析师克里斯蒂安·穆斯奇克就宣称,“慕尼黑再保险集团几乎可以忘记净利润目标了。” 或许日本东北部地区并非经济重心,地震的影响尚能承受。但当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太平洋沿岸的福岛,引发福岛核电站泄露危机,舆论已不容辩解。而事件的最新动态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闻联播,至此,切尔诺贝利的恐怖画面、凄惨之音犹在眼前浮现、耳畔回响。 天灾已成人祸。面对核危机,中心相对平和,而边缘相对动荡。恐惧传导至中国转化成一出荒诞的抢盐闹剧:继承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遗风,“盐”王爷横空出世。 核危机发生后,反对核电的示威游行已经给日本当局带来了巨大压力,而日本要到2030 年核电比重提高到40%的计划,也无疑将面临更大的阻力。而由此引发的核能安全讨论又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也开始暂停新建核电项目的审批,并重审在建核电项目的相关资质。无独有偶,世界各国都纷纷表示将重审各自的核电站计划。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就延长该国老旧的核电站再做考虑。瑞士决定,在彻底的安全审查之前,停建新的核电站。意大利的反核示威者则加紧对政府施加压力,意大利政府为此专门开会讨论未来核电站的选址。印度表示,将检查其核电站,以确保经得起地震和海啸的考验。韩国也表示,将审视自身的核计划。要知道,韩国原计划建造14 座新核反应堆。而惟有美国表示坚持原来的规划。 能源的匮乏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核危机下,日本电力供应紧张,停电区域遍布日本全国,这对于震后重建和产业复苏可谓雪上加霜。据了解,核电供应占日本用电量的四分之一。目前,11个问题反应堆造成的电力损失占到了总体核电供应的20%,即全部用电量的5%。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核危机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复产时间变得难以预期。 在白益民看来,核危机出现了扩散灾难的影响,而辐射元素的漫长衰变期,更将危机的影响牵引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很多经济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必然对其本土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核危机对日本的出口贸易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日本出口的汽车零部件、信息产业的核心部件,必将长期面临核污染的质疑。时下,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正深恶痛绝的中国消费者,更不会忽视进口食品、奶粉、化妆品等的辐射。 4月初,富士山的樱花比以往盛开得更加欢快,而在核辐射的阴影短期内恐难完全消除的背景下,全球游客被迫改签了航班、改变了赏樱计划,而副产品却是,中国武大却因此出尽了风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赴日游人数的锐减和货运的停滞已成必然,而这都将给日本航空公司未来的运营带来变数。日本航空、旅游业的损失无疑是核危机的又一“杰作”。 未来,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将成为不争的事实。日本首相菅直人在年初的施政演说中曾提出,降低企业法人税3%~5%以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但灾后重建的资金需求,不仅各项减税计划化为泡影,而增税行动又迫在眉睫。值得欣慰的是,彼时中国正在谋划鼓舞人心的税收调整:全国人大正在审议提高个税起征点的议案,而人保部正在酝酿工资五年内翻番。 余震还在欲罢不休地折磨着人们的神经,而震后重建的机遇正试图调整人们的悲伤心情。在震后重建中,“创造性”已经不容置疑,而作为日本重建的最大资源——人民正满怀信心,即使遭遇地震海啸,即使无人欣赏,富士山的樱花依然照常开放。 随着灾害统计数据的相继浮出,针对性的重建计划也陆续提上日程。我们看到日本企业走在了前沿:在拯救危机的关键时刻,大部分日企中国区负责人都已赶赴日本,而一些日系企业公关部门员工甚至通过MSN签名为日本朋友祈祷。灾难考验着企业,人们没想到东京电力会如此无良,打着现代企业的旗号,却不能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找到平衡。 灾难过后,部分日本企业也开始考虑将产能移出这个“经济价值正在下降的国家”,中国企业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吗?当中企准备挽起袖子抓住日企低沉的机会时,而作为日本海外最大的产品销售市场的中国内地却被战略性的排斥在外。如尼康等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明确表态将在东南亚某些区域增加产能。在日本灾后重建中,或能从中受益的中国钢铁、建材企业,又能够抓住这一产业升级转型的机遇吗?这些问题又不得不让我们警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58a7ff05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