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三元”和“金榜题名”与古代科举考试的关联

时间:2023-03-22 11:02: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连中三元”和“金榜题名”与古代科举考试的关联

科举考试是从隋唐到清末封建王朝选拔各级官员和后备干部的一种制度。举制度起于隋唐,到明朝,形成了完备的科举制度,共四级:

院试,考生参加本地县、府的考试,每年一考,由省的提督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莅临主持(监考)。《促织》中“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提督学政。参加院试的学生都叫童生,童生无论年纪大少,可以10多岁,也可以70多岁,甚至岁数更大。如《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的“童子”就是“童生”,“操童子业”就是要参加院试。参加院试及格者称生员,生员有廪生、增生、附生之别,其中廪生是政府供给粮食,但都称为秀才。院试录取的第一名叫案首。

乡试,即省级考试,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秋季举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又称秋闱。乡试的参加者是秀才,乡试及格者为举人,举人就可以做知县一类的小官,就有了功名。《儒林外史》中有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就是通过了乡试,获得了功名,有了官府供给,高兴地乐疯了。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又称春闱。会试在京都举行,由礼部主持,会试的参加者是举人,会试的及格者称贡士。清末发生的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率领一千举人上书,就是利用参加会试的机会,上书光绪皇帝发起变法的。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在三月份,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全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三甲统称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公示,也称金榜,所以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成语“连中三元”就是接连考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连中三元是科举考试中的奇迹,明朝近三百年的科举考试中只有2人创造这样的奇迹。

古代的学校每个时朝代有不同的名称,商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高中课本《齐桓晋文之事》中有一句“谨庠序之教,审之以孝悌之义”,这里的“庠序”就是指学校教育。汉代最高学府为“太学”,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学生叫监生。《儒林外史》中有个“严监生”,就曾在国子监读过书。《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相当于现在学校的校长和副校长)。唐代的韩愈曾任过国子监祭酒。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讲、助教(这些就相当于学校授课的老师,职务职称不同叫法不同)。《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这里的“司业”、“博士”就是教学生的老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760c9e336c1eb91a375d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