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 《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 【作品概述】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按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惟妙惟肖,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诸生。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出色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有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述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述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显示了这个社会必定消亡的命运。 【人物介绍】 书中重点描述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7e5234cc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