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散文诗

时间:2022-03-31 18:13: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谈谈散文诗

郭风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吗?论者首先要求明确诗与散文诗的区别和抒情散文与散文诗的区别。这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实际上有些散文诗,例如《野草》中某些篇章,如《风筝》等,波德莱尔、屠格涅夫的一些散文诗,都极接近抒情散文;桑德堡的自由诗,又极似散文诗。关于散文诗与抒情散文的区分问题,柯蓝认为:“其一,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其二,散文诗要求有浓郁的诗的意境,而抒情散文虽然也以此为创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篇幅稍长,意境总不那么凝聚;其三,散文诗中要隐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至于诗与散文诗的区别,似乎比较容易些。那家伦以为散文诗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也已成为独立文体,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那家伦有一段话涉及散文诗与诗的区别以及与诗的共同点: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

感情,必须强烈; 想象,必须丰富; 意境,必须和谐。

当然,这里所指的“强烈”“丰富”“和谐”是通过散文诗的艺术手法来达到的。 散文诗的特征

茅盾同志生前曾用一句话,把散文诗的特征说清楚了,他认为散文诗是“散文形的诗”。

我在上面,引用过那家伦的一些话,主要是同意他所提有关散文诗与新诗的区别的见解。这里再引录一段他的话:

散文诗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文艺园地中的一株奇葩,就是因为它舍弃了诗与散文的一些拖累,为了抒情,吸取了它们二者的优点而发展起来,丰富起来。它独立于散文与诗之间,而又兼有散文与诗的最佳的美学特点。

我以为这一段话可以阐明茅盾同志的简明的概括。

我一向以为,如果有诗和散文存在,就必须出现散文诗这一文体。因为不仅现代散文诗,即使古典散文诗,它们的出现,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扬弃诗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如诗的押韵、讲平仄之过于硬僵的约束,如散文行文之过于分散、拖沓以至没有节制等,为了吸取二者的优点,如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泼等,而试着以一种新的文体来表情达意。

诗歌讲押韵,甚至讲每节的行数,乃至每行有整齐的字数,在某种情况下,格律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诗歌生色增辉;甚至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格律,诗不成其为诗。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格律的确成为一种“拖累”,而散文诗恰恰可以冲破这种“拖累”而自成格局。从某些散文中,也不难发现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内容过于繁杂,节奏过于迟缓等,散文诗又可以改正这些“缺憾”而同时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学特点,自成格局。

因此散文诗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气质,那就是把诗和散文二者的“最佳美学特点”溶化成为自己的独特的美学特点。这个美学特点是通过意绪、情感、境界来体现,以揭示最深刻的思想和时代感,这便是所谓诗意和诗意的美;散文诗的这个美学特点还表现在它能够


灵活地、创造性地、舒展自如地运用语言,并充分地发挥人类语言表情达意的音乐感、节奏感,这便是所谓的散文美。

总的说来,散文诗的特征以及它之得以存在,在于它集中了并溶化了诗和散文的美学特征,而又独立于诗、独立于散文之外。要言之,它已成为诗和散文这两个文学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以外的第三种文学的基本形式,它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散文诗的表现手法和欣赏要领

如何领悟散文诗的表现手法呢?又怎样体会作家运用技巧的呢?有两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散文诗可以从各种文学体裁样式中得到启示,可以从小说、散文、诗以至戏剧,可以从讽刺文学、幽默小品、寓言以至童话等中得到启示。在优秀的作家的笔下,可以看出他们的表现手法是十分丰富的。作家交互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例如描写、抒情、议论、讽刺、夸张、对比、烘托等。其次,当然需要从阅读散文诗中获得启示。请允许我在这里引用拙作《叶笛》来谈谈我对于表现手法的某些看法。

啊,故乡的叶笛。

那只是两片绿叶。把它放在嘴唇上,于是像我们的祖先一样,

吹出了对于乡土的深沉的眷恋,吹出了对于故乡景色的激越的赞美,

吹出了对于生活的爱,吹出了自由的歌,劳动的歌,火焰似的燃烧的青春的歌;

像民歌那么朴素。 像抒情诗那样单纯。 比酒还强烈。

啊,故乡的叶笛。

那只是两片绿叶。把它放在嘴唇上,于是从肺腑里,从心的深处, 吹出了劳动的胜利的激情,吹出了万人的喜悦和对于太阳的赞歌,

吹出了对于人民的权利的礼赞,吹出了光明的歌,幸福的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 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 有太阳的光明。

这首散文诗原来是作为诗来写,即分行写的。以后自己以为不似诗,在形式上特别不似格律严格的诗,乃按文意加以分段,有些地方则仍分行。这样改写以后,我自己还以为是一则散文。后来有些评论家说是散文诗,我才“恍然大悟”。它的确具有散文诗的某些素质:一、它通过对于故土风物的吟咏,歌颂光明,歌颂党领导下的新政权和人民的欢情,这使它具有一定的诗情;二、行文有一定的节奏和音乐美,但外形有如散文,亦如自由诗。那么,这首散文诗有哪些表现手法可以说一说的呢?

首先是通感。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感觉视、听、味、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就是把视觉(日光和青松)与触觉()沟通起来,描绘一种清冷的景色。如杜甫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是把视觉(所见青山)沟通听觉(泉水又转化为哭声)来烘托一种悲切的心境。我从诸如此类的作品中,不知不觉领悟了“通感”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用在《叶笛》中,就出现了那笛声里有青草、龙眼花的香味和太阳的光明的诗句。


其次是象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种文学作品多采用。所谓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对所爱者之思念和离情。如李贺的“可怜日暮嫣红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之一)隐喻女子容华易衰之意。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并且可以从中发现诗人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技巧之高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象征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叶笛》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太阳的赞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以及“太阳的光明”,便是想通过象征的手法,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会、时势和人民的喜悦的心情。顺便说一句,多次出现有关“太阳”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种光明的气氛,增强我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这种渲染手法,当然也是一种技巧。

下面,我想借此机会谈谈《叶笛》中有关“结构”的技巧。所谓结构,可否说是一种使作品成形的技巧?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内容,合理取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构成一篇作品之和谐的艺术整体。以《叶笛》为例,它一共四节,一、三两节对称,二、四两节对称;每节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体匀称;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发展,排比句不求整齐,而追求与内在节奏相适应的排列。另外,各节又成为各自独立但又服从于全篇的小结构,各自追求自己的匀称和变化。如果允许“现身说法”,《叶笛》的结构似乎是从我国古典建筑得到某种启示,或者说,它是仿照我国古代宫殿前后照应,东西对称,基本整齐而又有一定错落的构造体系。

(选自《散文诗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有删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cec85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