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红帽》的改写看社会变迁对文学的影响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小红帽》的改写看社会变迁对文学的影响 作者:吴 艳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6期 [作者简介]吴艳,女,吉林松原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吴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小红帽》是由成人故事改写而成的儿童文学,并且有三个不同的版本。这三个版本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及意识形态。本文通过对这三个版本进行比较来阐述社会的变迁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作品本身阶级性的体现。 [关键词]社会变迁;文学阶级性;小红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6-0092-02 文学是一门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并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它源于社会生活,同时又是对社会状况的反映。《小红帽》长久以来,一直被作为童年天真无邪的象征,是许多成人念给孩子听的童话故事之一。但在数百年以前,它却是一个流行于成人之间的色情故事。几百年来,它的剧情不断地改变,逐渐成为儿童所阅读的童话故事。《小红帽》的演变过程中经历过三个版本:原始版、佩罗版和格林版。这三个版本剧情大体相似,但在新版本和旧版本的更替过程中,故事的原始含义发生了改变,人物塑造及含意上体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观念的变化。 一、令人毛骨悚然的《外婆的故事》 《外婆的故事》讲述的是在几个世纪之前的法国偏远山区,有一个女孩走在森林中,在去外婆家的岔路上遇见了狼人。狼人先于小女孩到了外婆家,它杀了外婆并将其分尸。小女孩到达后被狼人所骗吃了外婆的肉和血,最后小女孩成功逃脱的故事。 凯瑟琳·奥兰丝汀在其《百变小红帽—— 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中提到,在1951年法国民俗学者戴拉鲁出版了关于《外婆的故事》的研究报告。他认为这则故事的来源是1885年左右从法国的路易斯和布利法特听来的。民俗学者们一致认为在《小红帽》成书之前,《外婆的故事》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原始版小红帽冒险的故事。 《外婆的故事》产生的背景是在法国旧政权时代,当时人口过度拥挤,很多人都营养不良,不识字的乡下百姓一边工作一边讲故事。故事中出现的饥饿,杀人和遗弃这些情节对于乡下的百姓来说是非常真实的。由于土地不肥沃,于是生活成了一场与饥饿交战的战争。在毫无价值的土地上耕种,人们一年中吃得到的肉次数少得可怜,而一些无法耕田的人则沦落为拦路的强盗和妓女。故事中的情节并不是幻想出来的,而是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 二、捍卫宫廷道德观的佩罗版《小红帽》 夏尔·佩罗是十七世纪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他出生于中产阶级律师家庭,加入过法国皇室的官僚集团。“在财务大臣柯伯特的帮助下,他晋升为掌管皇宫建筑的大臣,而且懂得巴结皇室。”[1] 《鹅妈妈的故事》是佩罗收集了在法国和欧洲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编撰而成的。他的故事特点是为每一个故事都附加以简短的评论,而这些评论则带有训诫的口吻。他的故事旨在阐明以官方视角下的宫廷的道德观,以及对宫中男女关系和人际交往的责任和家庭婚姻制度等等。《小红帽》是1697年佩罗根据在沙龙和宫廷里讲述的故事记录下来并改写而成的,是讲给成年人听的。他在故事结尾处加上了训诫以警示女子防范男人的侵犯。 在佩罗版的《小红帽》中,当小红帽赶到外婆家时,野狼已经躲在被子下面,让她放下糕饼和奶油并且到床上陪它。小红帽脱下衣服,爬到床上,看见外婆穿衣服的样子,觉得很奇怪,问了“外婆”五个问题。当问及牙齿时,邪恶的野狼将小红帽吃掉了。相对于《外婆的故事》,佩罗对故事的情节作了四处重要的修改:“第一,佩罗让小女孩戴上了一顶红色的小帽子,使得‘小红帽’这个形象几百年来深入人心。第二,删掉了小女孩吃外婆肉、喝外婆血的恐怖情节。第三,删除掉狼人要小女孩脱掉衣服,躺在它身边的描写,即被人们形容为“脱衣舞”的情节。第四,改写了故事的结局——小女孩被狼人吃掉了。”[2]这些修改使故事情节更适合于贵族阶级的品味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佩罗版本的《小红帽》没有像《外婆的故事》中的小女孩那样机智地逃走,也不像格林版中有猎人相救。在其教训中提到:“永远不要信赖陌生朋友,没有人会知道结局如何,因为你长得漂亮所以要有智慧,野狼可能用各种伪装潜伏在你周围,……最甜的舌头带着最锐利的牙齿!”佩罗作为一个为皇室服务的文人,他改写童话主要的目的是为给那些出入宫廷上流社会的女性看的。“他把狼比喻成一个可怕的男人,是在告诫那些年轻的女性要拒绝诱惑,保持贞洁。”[2]“野狼”在佩罗版的故事中不仅是危险的代名词,同时也是“上流社会人士”的象征,它威胁到家庭中传统的规范道德。佩罗的《小红帽》是经过修改的嘲讽寓言,在语言及故事情节方面体现着十七世纪法国宫廷及社会的状况。 佩罗对中世纪的民间传说进行了“文学化”的改写,使口头故事适合于法国贵族阶级的文化趣味,形成文本并出版。在佩罗改写《小红帽》之前,这个故事并没有以任何文字版本出现。佩罗塑造了小红帽的“原型”,格林兄弟则使《小红帽》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这两者的转变中,故事的含义又发生了变化。 三、宣扬维多利亚时代家庭规范的格林版《小红帽》 格林兄弟编写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又称为《格林童话全集》是世界上传播最广的童话集。最开始他们并不是以儿童为编写目标,而是出于为了保卫文化遗产,为有兴趣研究德国民俗传统的人提供学术资源为目的。但由于后期财力不够雄厚,只能从学术领域转入有利可图的童书市场。 《格林童话》产生于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的德国。格林兄弟搜集了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民间故事,对其进行了整理和改写,以此希望通过发掘民间文化的力量来唤醒日耳曼民族精神,宣扬德意志民族独立的特性,加强法律和秩序的意识。《格林童话》共经过七次修改,将有关性、乱伦以及怀孕等不适合的情节删除。但对于有些故事中出现的暴力情节并未修改,其目的在于表现受害者的苦难和坏人的邪恶,为儿童提供道德教育,给予警示。在修改过程中,格林兄弟将基督教的教义融入故事中,故事情节中增加了父权人物形象以及权利的信息,以此来满足中产阶级及贵族阶级的需求。“为新兴的维多利亚式家庭提高德国中产阶级的价值:纪律、孝顺,以父亲为一家之主及顺服”[1]“格林兄弟在改写民间故事时,倾向透过法律来阐述、强化中产阶级和基督教伦理的价值观。”[3]例如,当坏人犯罪后必须要得到严厉的惩罚:将石头装进大野狼的肚子使其溺水而亡;又如,在儿童教育观上要求“知错能改”,小红帽再次遇见大野狼时就不再上当受骗了。 格林版的《小红帽》没有《外婆的故事》中血淋淋的描写和脱衣舞情节,也没有佩罗版的性道德暗示及训诫。此时的小红帽则是维多利亚时代儿童的代表,她天真烂漫,纯真无邪。格林版中加入了母亲对小红帽的劝告——禁止她走岔路。这是在原始版和佩罗版中没有出现的。而且出现猎人拯救的情节——彰显了父亲的形象。格林版《小红帽》的结局是快乐的,她和外婆都被救了出来。获救后,小红帽后悔没有遵从母亲的教诲。这个故事的第二个结局是,小红帽又一次遇到了狼被骗走了岔路。但这次她吸取了教训,和外婆共同将狼打死。这个结局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女性要独立,有智慧,不在依附于男人的思想。此时《小红帽》已经从佩罗的性道德训诫转为家庭寓言。它的寓意中体现了父权的重要性,孩子要循规蹈矩以及女人要顺从。 19世纪的欧洲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人口结构发生改变。人们逐渐从乡村转移到工厂,社会中出现了都市中产阶级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结构,直到这时儿童才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全集》出版之前,几乎不存在儿童文学。18世界末至19世纪初,核心家庭观念得以强化,人们对“童年”的观念逐渐形成。“格林兄弟1875年最后文集极其符合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和批评家的口味,尤其讨家长的喜爱,它不只是呈现过去的民间传说,且赋予故事新时代意义。”[1] 文学是作者处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认识和再现生活的产物,因此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小红帽》三个版本在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符合其所在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现了所在社会历史状况对文学的影响。每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具有这个时代的特色。 【 参 考 文 献 】 [1]凯瑟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 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M].杨淑智,译.三联书店,2006. [2]彭懿.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M].接力出版社,2011. [3]黄百合.《小红帽》后设书写研究[D].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2004. [4]何卫青. 再现小红帽:口传·文本·影像[J].齐鲁艺苑,2008(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f656ec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