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主 读中想象:《牧童》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以读为主 读中想象:《牧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牧童》。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8d1654786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