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蜡板比喻和鸟笼比喻的看法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对蜡板比喻与鸟笼比喻的看法 刘贤 苏格拉底在这篇对话中,一反曾经的作风,不再抓住理念论不放。从蜡板的比喻中,可以看出,他明确承认了感官是知识的基础。在鸟笼的比喻中,虽有理念论的倾向,但也没有明确提出理念论,甚至鸟笼的比喻也只是为了解决数学的问题才提出。在这里,我将蜡板的比喻和鸟笼的比喻综合起来思考,提出我的看法。我认为,从泰阿泰得中可引出康德的思考。 蜡板除了可以就收刻印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功能?我们接受到的感官现象时如此之多,它们是如何放置在蜡板上的呢? 我们对于车上的“窗”和房子的“窗”都称呼“窗”。显然,车上的“窗”和房子的“窗”在蜡板上的印记一定会有某种关联。这种关联是什么呢?有没有窗的“理念”呢? 车的“窗”和房子的“窗”有一些特征是相同的,比如它们的作用是增加光亮和通过它看外面、它们的位置都是在侧面。拥有这些特征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窗”。车的“窗”和房子的“窗”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一个在车上、一个在房子上。我们可以构想这样一个结构,“窗”有一个特征是位置,当我们看到一个窗时,根据它的位置,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车的“窗”还是房子的“窗”。我们可以称位置这个特征为判断特征,根据它我们就可以作出判断。那么,“位置这个特征”在蜡板上的印迹与窗在蜡板上的印迹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这样说,它们是分开的,但是它们通过某种类似“线”的东西相关联。 到此,是不是可以这样看?蜡板分为很多格,每个格代表一个特征。当我们遇见一个物体时,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特征都进入相应的格。这些不同的特征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物体。这些格可以相当于鸟笼比喻的鸟,也可以说是理念。 进一步思考,判断位置在房子上和在车上,那我们首先得先知道何为房子、何为车?对于判断何为房子、何为车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它物理特征(几何特征、颜色等等),另一种是通过它们的功能。这两种方式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它的物理特征是它功能的基础,功能是其物理特征的目的。借鉴照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可以说一个是物质因,另一个是形式因。 我们假定一个小孩在进行判断。他根据房子和车的物理特征是否可以判断出车和房子呢?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他是可以迅速做出判断的,也就是一个有轮子、一个没有轮子。这又牵涉出另外一个问题,怎么判断出轮子的?我们当然可以说是圆的,安装在车上的就是轮子。可遗憾的是,连车都还不知道,怎么说安装在车上呢。看来只能说车有圆的东西。没有圆的东西的就不是车吗,好像也不是。那到底什么是车呢?可以看出来,根据物理特征来最终判定一个东西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即定义其本质是很困难的。更精确的定义应该是根据其功能定义出来的。简单地说,能够住的就是房子,能够载人的就是车。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判断是基于物理特征的。因为日常的判断是比较模糊,并不需要很精确。从日常的判断我们可以得出一点,就是判断可以基于物理特征。那么,物理特征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其本质就是空间。因为空间,我们拥有了物体的长、宽、高,我们拥有了物体的位置,我们拥有了颜色(将颜色归结于光波长的不同),如此等等。空间,是外界本身具有的呢,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心灵的一个方式? 拥有了空间,我们便可以做出判断。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空间的变化使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想象一下,有这样一个空间,全是同一种的东西,我们还会有空间的概念吗?在建立参考系时,我们已经拥有了空间的变化。我认为,参考系并不仅仅建立在刚性的物体上,而是建立在变化的刚性物体上。以地球作为参考系,地球之外和地球是不一样的,可以拥有变化。而当我们没有了参考系时,我们是很恐慌的,或者说是适应不了的。比如在雪地里的眼科疾病——××。 问题来了,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可以说是物质的疏密造成的不同,导致了变化的产生。那么,这就是说,没有独立的空间,空间就是物质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物质占据了绝对空间,而物质的疏密又使我们产生我们日常所用的“空间”概念。我们人又是什么呀?我又是谁呀?我们是一堆物质的集合,这一堆物质的集合想进行与其它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思考、产生了记忆等等。是这样的吗?是这样的吗?(插曲: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也相当有意思。我试图将我与外界区分开来,但从未成功过。有一个本质的我存在吗?) 以上的讨论都没有牵涉到时间。但是,物理特征到达我们的感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我们的判断(习惯性联想)是在时间的维度上进行的。这里,在我们还没有对时间进行讨论之前,我们就已经用了时间这个概念。奥古斯丁的名言:“当我没有对时间进行思考之前,我对它是很清楚的。而当我对它进行深入思考时,我却陷入了混乱”(大意)。 考虑一下我们的因果判断及物理定律之类的知识,都是在时间的维度上进行探讨的。时间是什么?举一个不是那么准确的例子,“天有云”和“下雨了”是两个有所关联的现象。是因为“天有云”后出现“下雨了”使我们产生了时间呢还是因为有时间我们才通过习惯性联想知道了“天有云”和“下雨了”有所关联。现实生活中,实际上都是通过运动的周期性来计时的。阴历、阳历,到现在最准确的通过衰变来计时都是如此。我的问题是,时间到底是运动(空间变化)的结果呢还是运动(空间变化)的原因(基础)。牛顿承认绝对时间的存在,属于后者,爱因斯坦认为时间、空间不分,可以说属于前者。对此,目前我认为在生活中,我们的时间属于后者,但对于绝对时间是否存在,我却不敢对自己下定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判断最终归为空间和时间。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假定这就是我们判断的基础。康德这么做了,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人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借此我们才能对这个世界有所认识。但是,对于世界本身我们却是无法认识的。 本文不是很清晰,深感抱歉,因为目前我也思考不清楚。抛砖引玉,希望与各位共同深入思考。打个广告,欢迎加入至善社柏拉图小组读书会,共同探讨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研读的书目是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1e9a06bed5b9f3f90f1c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