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SW()T分析 作者:王 波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9期 作者简介: 王波(1975— ),男,湖南湘乡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 王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体,他们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旨在结合SWOT的分析框架分析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目前的现状和环境,找出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发展机会及威胁。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SWOT分析;优势;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061—02 一、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优势 (一)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数量庞大,参与范围广泛 近几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而志愿者的队伍中绝大部分是我们高校的青年学生。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例:截至2011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总规模超过15万人,[1]参加北京奥运会赛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共有53000人,参加残奥会的赛会志愿者共有21000人,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报名总数高达61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大学生志愿者数量多、参与范围广泛为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二)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优势明显 1.大学生党员模范优势 在我国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和一些志愿者项目活动中,学生党员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这些学生党员在志愿者活动中身先士卒,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以复旦大学志愿者服务队为例,他们中党员比例占到38.6%。在一些大型活动或特殊需要时,这些志愿者就会一次或多次地投入其中。为了迎接APEC会议的到来,学校专门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其中会议服务组共有44名成员,党员就有37位,占总数的81.8%。[2] 2.大学生学历和专业优势 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主体,他们朝气蓬勃,富有活力,敢于创新,积极进取,这种个性特点有助于他们被服务对象迅速认可,更好地开展志愿工作;另外,他们的学历和文化水平较高,能很好地满足志愿服务项目的需求,在支教扫盲、科技推广、知识普及、环保宣传、国际赛事等方面都能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专长。同时,由于学历和专业优势,他们能很快地通过一些培训和考核,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也强,这些都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注入了新鲜和活力。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从1999年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青年志愿者在大型活动举办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首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开始,大学生志愿者就活跃于各个志愿者服务领域,从2008 年北京奥运会、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哈尔滨第24 届大学生冬运会、济南第 11 届全运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3]大学生志愿者发挥了显著作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展现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勃勃生机。 二、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不利因素 (一) 志愿精神理解不到位,参与动机不足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但在实际活动中,真正理解志愿精神的大学生不多,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将志愿精神狭隘地理解为雷锋精神,将志愿者活动仅仅看成是能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对志愿精神实质的理解偏差使得他们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不足,容易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出现“大一初恋,大二热恋,大三感情破裂,大四分手”的现象。 (二) 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 虽然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大部分是各个学校或者院系的团组织,[4]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没有自主性,过多的行政色彩干预了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社会化水平较低,自主空间不足,志愿者协会缺乏完善的组织系统,难以充分发挥其自主组织、协调和推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功能。 三、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弘扬志愿精神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旋律 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倡导诚信友爱,就是倡导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与志愿精神倡导的友爱、互助是一致的。随着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各项大型事件和大型活动,大学生志愿者的形象已经在社会上造成广泛影响。弘扬志愿精神,倡导友爱、互助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这都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法律正逐步完善 1999年9月,广东省通过国内第一部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在各级共青团组织推动下,迄今已有18个省(区、市)和13个市通过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并且随着志愿者服务项目的进一步深入,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会不断完善,这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式不断涌现 一方面,志愿者服务项目的多元化提供了多样化的志愿者岗位,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加入不同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志愿者队伍迅速崛起,他们通过网络社区、学校论坛、微博等网络工具展开志愿者服务,扩大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 四、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往往被社会曲解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社会上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看法逐渐变得多元化,校园内的一部分观点认为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是功利思想作祟,是为了一己私利,追求所谓的先进称号;社会上一部分公众往往低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社会价值,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还停留在志愿者活动就是免费服务的狭隘理解,因此把大学生志愿者当成免费的劳动力,随意指派一些杂活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根据国外的经验,志愿者活动的资金筹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来源:社会成员的捐赠、政府拨款、建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5]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所需的资金主要是依靠学校和社团的行政拨款,社会成员的捐赠和志愿专项资金薄弱,没有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资金筹集制度,资金渠道来源单一,志愿者协会缺乏自主资金能力,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资金支持,这都限制了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 (三)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权益保障机制缺乏 大学生志愿者无私的志愿服务行为是美好的,值得提倡的,但在实际活动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的缺乏,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等突发事件往往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和帮助,这会大大减少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虽然一些地区的志愿者协会出台了一些相关的保护志愿者权益的政策,如在上海志愿者服务满30小时即可获得保险,但这只是一些地区有益的尝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仍缺乏一套系统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大事记(一)[EB/OL].中国青年志愿者网,2012,01,12. [2]施庆.大学生志愿者中党员比例高[EB/OL].东方新闻网,2001,07,03. [3]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4]刘和忠,吴宇飞.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问题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5]鲁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1(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48b13df2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