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春访蛰庐

时间:2022-12-29 15:33: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散文随笔:春访蛰庐

一冬暖阳,少有刺骨的寒风。进入腊月,院中玉兰树的枝头,竞然站立几朵半开的白花。

正月初五立春,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隔天就迎来了漫天飞舞的大雪。

老天,就像顽皮的小娃脸,喜欢玩笑。本应温润暖和的正月,反而阴晴不定,雾霾不散。

几声喳喳的鹊叫声,把我从梦中唤醒,窗纱透出灰白,天似乎要放晴。

推开屋门,惊起阶前桂花树上的喜鹊,张开翅膀飞落到院南的樱花树上,头朝正房又张口一唱一和的叫了起来。

久违的阳光,透过缀满毛茸茸穗芽的玉兰疏枝,不大一会就懒懒地走下西房檐,爬上月季丛中的残雪堆,融化的水慢慢洇湿了花池边的砖地。

趁这难得的晴天,我和病逾的老伴要去探寻那春天的气息。 出家门往西,街道两旁的柳树,低垂枝条,冒出如豆嫩黄。松树身上的灰尘经过雪水洗涤,显得越发挺拔郁苍。

走进千唐志斋大门,大院空阔,棚架无花,草坪上有点点绿芽。 听香读画之室的墙壁上,布满了爬山虎交错的枯藤,越发显现质朴古意。

昔日西窑砖柱前的那片丰茂翠竹,不知移栽何处。嵌满墓志铭的窑洞,虽显露亮堂,倒失去了清幽静谧的韵味。

依次穿天井,过窑室,入目满壁冰冷黝黑的唐志石,想像着它们在土穴中陪同墓主熬过上千年的孤独黑暗,莫名的重见天日,又在这里的砖壁上,默默站立近百年。

最里边天井,两条石刻对联靠墙竖立:“百二闗山嚴鳯闕,五千衜悳跨龍門。”老伴说,当年水源村几个姑娘来街上赶集看热闹,俺们见到这对联,有几个字都不认识,还是回去问了你表姐夫才知道,就是这“衜悳”二字,应念“道德”。这石联原镶嵌在铁门镇东城门


上,可那围镇一周的土石城墙和七座城门,建成才八十余年,现今只剩一座南门和百米临河石墙,真让人感叹世事变化之快。

说话间,弯腰钻过低矮幽暗的通道,来到北天井满是石刻书画的窑洞,这里最吸引游客。老伴对板桥竹画没兴趣,直指北壁说,这是王铎的大字,这是韩东籬书八首唐诗,这是你最喜欢的王弘撰行草:“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踩着蛰庐院中碎石小径向东,徐步登阶转弯上坡,穿过月亮门,来到平坦的窑洞顶上,两座唐代风格的亭子分站东西对望。

东边“千千亭”,大唐已去千载多,千片墓志存久远。 西立“又又亭”,友石老人建斋藏唐志,两亭并列又又合成双。 两亭匾额均由启功大师亲题,八根石柱分刻张海、欧阳中石等当今八位书界国儒墨宝,字呈行草隶篆,联意深蕴寄情。

走过曲折的'碑廊,看池塘有几株半折荷茎,水面数片枯叶浮,红鲤不知藏何处,呈现“暂谢铅华养生机”的残照,想象那“一朝春雨碧满塘”的生机盎然,再来看时定会半塘“映日荷花别样红”。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在小学课间,几位同学结伴,常会翻过土墙豁口,来到这花园中玩耍。梨花白,桃花红,一树木瓜,葡萄几架。一个上年纪的花工老头见到我们,喜欢的从树上摘下鲜果,分给人手一个。“昔年花木满园渐败落,今余老柏两株枝干弯。”

跨过分隔荷塘的小拱桥,登上错落有致的矮土山,进入松树掩映仅容数人的“抱亭”。

远眺“苍天白云自卷舒,柳溪桑田农耕勤。龙山披露松岚润,凤岭香漫杏花村。”

近观“花竹掩映隐旧筑,烟柳扶疏现新猷。花径不曾缘客扫,且向遗石觅佳篇。”

缓步下山,迎面花圃中有几株梅树,枝横斜径半空。春节后大雪天曾在此拍照,雪压弯了清瘦的梅枝,溢香的花蕊抖落偎脸白絮,舞动那簇簇醉人的黄裙。

许是天放初晴,园子里游客无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b8a00948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