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想——阅读书籍《教育社会学—系统的分析》 主要阅读章节: 第三章 教育与分层过程 第四章 种族、阶级和性别—争取教育平等的尝试 第七章 学生—学校的核心 第九章 教育制度与环境 一种共生关系 第十章 高等教育体系 第十三章 教育运动与教育改革 《教育社会学—系统的分析》一书是美国社会学家珍妮·H巴兰坦和弗洛伊德·M·海默克所著,具有美国社会学文献的显著特征:大量研究例证。这为我理解理论带来的很大便利,其中很多例证在中国是完全存在的。就以上重点阅读的六章中,我对教育与社会分层,高等教育体系和教育运动,有一些自己的法。 1. 在教育分层方面,大多数人相信学校教育与职业和财富上成功有着直接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文凭与工作的联系。韦伯将阶层描述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财富、权利以及声望。其中职业是一个人声望的主要因素,教育影响着职业地位,而收入又和职业密切联系在一起。教育在社会分层中产生了隐性却是极为重要的影响。马克思的冲突理论认为:教育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一样都是为了延续现有的阶层结构。当各种群体获得教育知和知识的类型受到控制的时候,他们社会地位的获得也受到了控制。这样的教育系统发挥着延续现有阶层体系的作用——培养儿童,让其在统治集团控制的资本主义技术社会中扮演自己的角色。我个人倾向于将韦伯理论和马克思冲突论结合起来看当前中国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中国当前的社会分层结构是以经济收入为基础的,政治声望为主体的分层结构。而且在较高的层次上,政治和经济是互通的,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社会成员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社会成员则较多考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相对于政治声望,经济收入的提高则容易的多——获得高水平的教育认可。教育获得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影响着社会成员在寻找工作的质量,简言之,薪水较多的职业,只向高学历拥有着开放。这种提高社会地位的方式即获得高水平教育——提高职业收入——提高政治声望——提高社会声望,是大部分社会成员所采取的的方式。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会采取措施减少潜在竞争者的数量,这些措施的切入点正是教育。因此教育在中国既能成为帮助社会成员穿越天花板的“梯子”,又能成为阻碍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那块“天花板”。 2. 在高等教育体系一章中,书中给出了一张明晰的图: 机构 行政和学术结构 输入 专业人员 输出 志愿委托人 大学教授 环境 大学毕业生 学生 技术知识 新知识 科学进展 资金来源 授予机构 赞助代理 政治—经济环境 职业组织 人口变革 公共 反馈回路 这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系统模型,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机构这一系统过于庞大,输入不够导致输出羸弱,环境系统中起到影响高等教育的因素少且力量薄弱。就目前社会背景来看,在保持资源输入稳定的前提下,想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重点应将机构子系统压缩,减少机构子系统对资源输入的损耗,提高输出,进而由输出带动环境子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是教育影响社会分层的的核心,高等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机会不平等,成为阻碍社会成员垂直流动的“天花板”。中国高等教育另一突出问题是,高等教育体系功能的冲突。高等教育体系一般有三项主要功能:科研功能、教学功能、服务功能。由于三项功能的受益对象不同,带来的高校收益的巨大差别,导致目前我国高校社会服务功能萎缩,教学功能弱化,科研功能虚高的的现状。 3. 教育运动的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社会的需要。因此,适时适度的进行教育改革是必要的。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教育运动已持续30多年,在降低文盲总数、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课程设置革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社会发展与变化,中国呈现出教育体制僵化,教育运动停滞的特征。在此历史阶段,教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应迫使体制内部进行改革。成绩所代表的内容被过度的夸大,形成“成绩决定论”,并以此形成单方面压力强加给学生。体制内部需要反思,用成绩考量学生时:如何制定科学的成绩指标?成绩在考量中应占什么样的比重?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建国初期形成的培养专业工业人才的思路需要重新审视。这种培养思路下,对我国早期发展起到了教育应有的社会物质贡献,牺牲的是人文科学对社会的精神贡献。实现“中国梦”,必须注以人文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a57c6e9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