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意像罗列表达效果分析 诗歌鉴赏中意像罗列表达效果分析 意像罗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表达方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中国的古人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谈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像俱足,始为难得。”用散文的文字来诠释,可以这样来理解:鸡叫了,天还没有亮,残月挂在茅店的上空,赶路的人已经登途了,他走过满是凝霜的木桥,留下了一个一个的足印。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下面就结合一些例子来分别说明意像罗列的表达效果: 【空灵美】 什么是空灵?空灵是种意境。美学家宗白华认为,空灵:是指意境包含的那个“灵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画家灵想之所独辟的有灵气往来其间的有机的审美心理场。这是中国人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诗化,表现在意境里,便是一种空灵之美。空灵作为“灵的空间”来理解,它是立体的、无边的,也就是庄子所描写的那种“无极之境”。这个空间也有它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所以能在意境中以壮阔幽深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高超莹洁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作品,方为空灵,方为至美。空灵的另外含义在于透明澄澈。古代文论家认为意境应该是全透明的,它的玲珑剔透宛如镜中花水中月。 那么意像罗列是怎样来体现空灵的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马致远的经典《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用国画中皴染之法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寒意彻骨的艺术境界。这就是一个玲珑剔透的立体空间,有它的三要素,即深度、广度、高度,无意之间就作成了写景的绝唱。 【含蓄美】 含蓄即包容、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托物寄意,即借助于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抒发讽喻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也是千古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名词艺术地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的图画,三个看似独立的景致之间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搭桥牵线;“晓风”与“残月”,一个明快一个衰寂,一个触觉一个视觉,多方位地、对比明显地写出了词人心中的惆怅。虽然这几句里面没有一句写到愁,但是实际上却是句句写愁——仅仅不留痕迹地用几个片断就能让人感动,这就是意像罗列手法的独到之处——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也含蓄巧妙地隐藏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令人难以捕捉但又不得不承认和欣赏,甚至产生共鸣,一齐感伤。 【凝炼美】 凝练即以最经济的文字去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最浓郁的感情、最丰富的内容。凝练本身就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感情,集合凝重、严肃、认真、细腻等特点于一身。这样的艺术特征非常适合表达雄伟壮观的宏大场面,让人自然而然地敬畏起来。下面这一句诗就很形象地体现了意像罗列的这一特点—— “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用意像罗列将当年的壮观与如今的失意紧紧的联结起来,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也绘出了的愤恨与无奈,给人一种豪迈而悲壮的感觉。 【意境美】 意境是自古有之的美学概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可见,文学家们会用意像罗列,亦善于描绘意境,并且最会利用名词的组合来构造意境,表达情思。例如——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词反映的是经历坎坷功业无成的苦闷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结尾三句,动态地表述三处风景,各有千秋,似乎各自在上演各自的歌剧。用意像罗列的修辞手法,把一种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情绪,渲染得似乎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徵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 【简约美】 意像罗列在词性上没有动词、形容词;在艺术结构上没有谓语,这就是简约,给人以干练,干脆等印象。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两句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土”;“云、月”,简约而干脆地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总结】 拿今天的艺术来比方,意像罗列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即蒙太奇)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不断地变换读者脑中的图景、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构成意像罗列的心理基础是联想。诗人常常借助于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将几个相互关联的词语罗列起来,构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让读者去感知画面之间的流动和联系,从而把握所描绘的复杂事物和抒发的复杂情怀,窥斑见豹,见木思林。 在唐诗宋词中,首先,几乎各个流派与各类题材都涉及到意像罗列的修辞手法。如安逸恬适的王维,沉郁顿挫的杜甫,婉约的柳永,豪放的岳飞。其次,意像罗列所涉及的意象可以由视觉感知(如残月),可以由听觉感知(如鸡声),可以由触觉感知(如晓风),这说明了意像罗列表现手法的多样化。第三,意像罗列这一修辞手法还可以与其他的修辞手法连用来增加其表现的效果与文字的张力,如前面的例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结合了比拟和意像罗列;再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及“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就结合了排比和意像罗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b5f2d075acfa1c7aa00cc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