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主题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祖国在我心中) 这个单元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呢?一起读一读。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两个学习要求,一起来学习第六课。齐读课题(怀念母亲)怀念谁?再次读课题。 本文作者是——季羡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他? 教师补充资料。 二、整体感知 本文的题目是怀念母亲,那么通过预习我们可以得知母亲指的是?(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吗?同样说明什么?(地位一致,感情一样的深厚) 三、抓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身母亲的深切感情?画出来读一读,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翻来覆去,辗转反侧。从中你读出了什么?(难过、怀念、痛苦) 谁能联系这一段内容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如此痛苦不堪? 是啊,六岁离家,临死前没能见母亲一面,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带着情感读读这句话。我听出了失去母亲的痛苦,谁再来读读?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接着交流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说说你的理解,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一部分。谁还找到这一部分?说说你的感受。 为什么说他的愿望没能实现呢? 出示文字资料: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我说不清楚,只记得是吃得很坏很坏……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就是作者在大学时的愿望,当作者即将毕业,即将有能力弥补对母亲的亏欠时,母亲却这样永远永远地走了,孩子还没来得及尽一点儿孝,没来得及让苦命的母亲享受一点儿人间的幸福,她就这么走,临死前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儿子怎么能不悔恨不痛哭,怎么能不抱恨终身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悔恨之情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出示11月18日日记。指生读 师: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太高兴了,不能再高兴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儿子回来了。)可能这个“不得了”,我们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理解。我们来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可能省略了什么画面呢? 很可惜的是,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可是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 出示相关资料: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 想着宁大婶子的话语,看着房东太太望眼欲穿的神情,此时的季羡林心情怎样? 是啊,现在留给他的只有那三个字了。“真想哭” ! 让我们一起走进季老的内心。(手势指读) 相信学习到这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到作者曾经写过的这一段话:(师范读)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愧疚和悔恨之情,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几段话读一读。(配乐齐读) (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 远在异国他乡的季老,当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能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出示自读提示: 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11月16日、20日、28日三篇日记。 2. 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其中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在书上做批注。 3.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出示: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从这里知道了黄昏时作者心中充满了凄凉,还有一些甜蜜。 师:“凄凉”和“甜蜜”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的? 在这个句子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出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糊” 师:糊是什么意思呢?(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也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这种甜蜜的凄凉。 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师:你记得母亲清晰的面容吗?(生:记得)那为什么季老会记不清母亲的面貌呢? (由于季老留在母亲的身边并不多,加上母亲临死前也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尽管很努力地去回想母亲的样子,但由于对母亲生前样子记忆不深,所以泪光中只能幻想母亲模糊的面影。)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多么让人心酸,多么让人心碎。而作为一个海外游子,季老对于祖国母亲的思念,更是深入骨髓。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开头和结尾运用了什么写法? 首尾呼应。 师: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我们要学习本课的写法,在习作中掌握运用此方法。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播放歌曲) 师: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老师相信,每个身在异国他乡的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要忘了“我的中国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b72c9b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