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百首】古诗《题西林壁》原文 赏析

时间:2022-05-04 16:16: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三百首】古诗《题西林壁》原文 赏析

【古诗三百首】古诗《题西林壁》原文赏析 朝代:唐朝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不知道庐山的真实面目。我只住在这座山上。 译文

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绵延起伏,山峰巍峨。从远处、近处、高处和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欣赏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话“把山的一侧看作一座山峰,距离是不同的”,它实际上描述了你在山上看到的东西。庐山是一座纵横沟壑、峰峦起伏的大山。游客们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风景。这两句话以各种形式概括和生动地描述了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唤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反思。因此,《体西灵璧》不仅是一位歌颂庐山奇观的诗人,也是苏轼从哲学家的角度对真理的理解。因为这种理解是深刻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除了谷峰的美丽形象之外,还有一种深刻而永恒的哲学启迪人们的心灵。因此,这首小诗的风格是含蓄的,思想是遥远的,这使人们读起来不厌其烦。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b735c431d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