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法治类节目《撒贝宁时间》的叙事技巧 作者:陈丹 来源:《卷宗》2016年第07期 摘 要: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撒贝宁时间》以刑侦案件推理、法治理念宣传为主题,运用虚拟演播室方式促使主持人不断在多个时空进行角色转换,节目以主持人为联结媒介、注重情景重塑的演绎手法,为观众营造了紧张、真实的氛围,拓宽了法治类节目视听表现手段和叙事表现途径。 关键词:法治;叙事;演播室 《撒贝宁时间》是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今日说法》的周末特别节目,节目依托主持人撒贝宁和《今日说法》栏目的双重品牌优势,利用最新技术和全新视角对案件进行解读,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 1 虚实结合的演播室实现节目的双时空转换 电视是视听综合艺术,电视节目创新除了要突破选题,很大程度上是对视听效果的追求。通过多种视听手段包装出的演播室是《撒贝宁时间》节目呈现给观众的最直观的整体感受,在本节目中演播室的风格有别与其他法制类节目的演播室,一改传统演播室的单一实景或单一虚拟设计,节目在虚拟的演播室的左侧安排部分实景,作为撒贝宁的刑侦工作室。右侧则通过电脑技术,构筑出案发现场。让演播室兼备着“案发现场”的职能。这样的虚实结合实现了主持人在两个时空叙述视角的转换,一方面主持人可以在现实时空中对案件进行冷静叙述,另一方面主持人从现实穿越时空进入“案发现场”寻找破案线索,由“案发现场”回到现时空,在实景部分的“刑侦工作室”分析研究从 “案发现场”带回来的证据。 节目利用场景设置“还原”或者说构筑了一个现场。正是由于这种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双重特性的空间,才使得节目本身顺利实现了时空的转换,叙事视角更加多元化。 2 主持人的“双重身份”让观众耳目一新 传统的法治类节目中主持人的主要作用是叙述案件、探讨法理、与观众进行互动,其角色定位多为客观叙述者,虽然也有极少数主持人出现在案发现场的节目,如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法治进行时》的主持人兼出镜记者徐滔,但其主要作用是对案件进行报道,仍然强调主持人需要具备的客观、冷静等性格特质,这也是传统视角下对新闻主持人的主要定位。 正如节目的宣传语提到的三个关键词:回到现场、凝视事实、洞若观火的力量。在《撒贝宁时间》中的撒贝宁的定位就是具备以上三个关键词的两种角色身份:一是侦探角色。正是由于演播室的特别设计,让撒贝宁可以穿越时空,进入“案发地”察看现场、寻找证据、发现破绽、实现突破,甚至可以将在现场发现的证据带回实景区演播室来研究。节目全新的主持人定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位让节目新颖的的开场和转场。同时这样的定位让主持人成为案件侦破中的一员,用现场的证据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引导电视观众一步步接近真相。二是传统主持人角色。这种角色主要体现在节目的开场及尾声部分,对案件进行导入和总结分析。 以2016年4月24日《火警背后的真相》一期为例,节目开场部分,撒贝宁坐在演播室对案件进行导入,串联词为“2015年正月初八的凌晨,在吉林省辽源市一个废弃的居民区着了一场大火,大火扑灭之后,消防员在现场闻到了一股奇怪的味道,现在是《今日说法》周末特别节目《撒贝宁时间》,让我们跟随消防员去现场看一看。”在这一段开场语中,撒贝宁的主要身份为主持人,其主要作用是导入节目,引入本期主要案件。节目随后进入主体叙述部分,通过旁白和同期声采访的形式对案件发生、发生地点进行叙述。随着警方对着火点的勘察,节目重新回到演播室,主持人撒贝宁通过串联词“春节期间,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矿区的废弃屋里发生了一场大火,而且大火过后,现场还留下了一具烧焦的尸体,那么究竟在现场发生了什么?能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线索呢?我带各位去看一看。”此时撒贝宁身份已经转换为侦探角色,节目也利用虚拟演播室的形式通过3D还原技术让撒贝宁进入“案发现场”进行解析,带领电视观众深入到案件当中,找出疑问,进行推理演绎。节目进行尾声部分撒贝宁重回现实空间,对案件进行总结与强调。 2013年4月6日《雨夜里的罪恶》节目的撒贝宁的结束语为:“这个案子发生在2003年,十年前的洪火灶22岁,当时他买那辆二手车是想成为自己奋斗的一个起点;如果说没有那一顿酒,没有那一次逃逸,十年后的今天,也许他早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过着平淡踏实而且幸福的日子。十年当中,或许郭幼兰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不一样的日子。但是左右的这些梦想都在那一场大雨当中灰飞烟灭。十年的时间过去,如今酒后驾车,肇事逃逸的人仍然存在。我们想通过这个案例,也给所有开车的人敲响警钟。”2016年5月8日节目《深瞳》,撒贝宁结束语为:“我现在手里拿的这本书就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那本《神眼》,一转眼,快30年了。当然很多的公安民警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双神眼,不过练就的过程却并不容易,就像王永峰说到的那样,这不仅仅是一个经验和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是在于责任心。如果没有责任性,再明亮的眼睛也会蒙上一层霜。”节目对主体案件叙述结束后,主持人撒贝宁会通过演播室解说对本期节目的法律价值诉求、社会诱导意义等进行归纳总结,引人深思。 3 多元演绎的节目叙事形态 不少法治类节目在制作上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影像资料的缺乏,因此不少节目逻辑思维严密,但形象思维缺乏,严谨有余,生动不足。《撒贝宁时间》运用了多种形态的演绎方式让节目叙述时更加具备视觉冲击力。 节目导视部分,除了对案情进行简单,还运用影视资料、同期声采访等多种形式再现了案件发生的若干种可能性,不仅让刑侦人员的逻辑推理得以形象地展示,又使得观众能够在若干种可能性中分析、判断、选择。节目主体部分情景再现、图片、监控录像多种视听形态的综合运用让案件更加立体。2016年6月19日《一追到底》节目中,叙述案件时发黄的情景再现的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案件现场,案发现场的照片,专案组人员的讲述,报案人的讲述交替讲述,同时配以节奏紧张的音乐,让观众身临其境。 音响的运用也是《撒贝宁时间》节目的一大特点。在2013年4月14日《会说话的脚印》节目案件发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同期声运用马头琴声,地域特色突出。 4 人性化关怀色彩浓厚 法治节目传播什么?受电视综艺娱乐化影响,部分电视法治类节目侧重于娱乐化,刻意渲染紧张气氛的猎奇做法引起了观众的反感。视听包装的多样化只是其外壳,内核是要传播法治精神。《撒贝宁时间》则在娱乐与专业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在运用故事化制作手段增加节目娱乐性功能的同时,加入了诸多人性化的视角、关怀,让电视观众感受到深深的人文关怀。 2016年3月27日《循像追踪》中不仅还原案情,而且通过同期声采访让刑侦人员负责、仔细、执着的性格品质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火警背后的真相》刑侦队员在大年初六的奉献无私的品质通过影像和同期声采访让观众不由感动。《深瞳》一期中,对11年前警员们蜗居两个多月的超市2楼房间进行细节展示,“10块钱一天的房钱,每个房间只有4张铺位。”“洗脚就更不要提了,印象最深的都不敢脱鞋,一脱鞋,满房子都是味儿,给人开玩笑,说那几天袜子脱下来都能站住。”在镜头上,慢镜头的使用、房间细节的情景再现,剪辑上的对比方式,舒缓的音乐让观众不由对警员们肃然起敬。 参考文献 [1]张欣,浅析法制类节目《撒贝宁时间》案件的解读方法,(J)当代电视,2016(6) [2]孙灵囡,浅析法制类节目的娱乐化趋势,(J)中国电视,2006(4) 作者简介 陈丹(1979-),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与传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bd9c19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