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钢琴练习曲第一首《为五指而作》的创作风格

时间:2024-01-08 09:52: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德彪西钢琴练习曲第一首《为五指而作》的创作风格

要:文章从节拍、节奏、调性等几方面对德彪西的创作风格作以浅显分析, 再分别从这三方面解析、举例,突出了本文主题。 关键词:创作风格 节拍 节奏 调性

[中图分类号] J61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5-0012-02

克洛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法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评论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被公认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德彪西的音乐在各方面都有着历史性的颠覆和创新,他的音乐已经很少见了传统音乐的叙事、表达情感的功能,没有了莫扎音乐中的剧情、贝多芬的深刻思想对抗、肖邦的温情与忧患等等。德彪西的音乐以色彩著称,他在和声、音阶体系、调性、节奏等方面的创新,影响了20世纪的很多作曲家,如萨蒂、斯特拉文斯基、李盖蒂等,甚至诸多爵士音乐家。 印象派音乐风格以自然、光影等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在表现手法上,不像之前作曲家那样,偏重于写实性、戏剧性和心理的表现,而是非常细腻地描绘出景色给人的瞬间印象。这种光与影稍纵即逝的画面性在音乐中体现出变幻莫测的音响效果与音乐进行。

德彪西的《12首钢琴练习曲》创作于1915年,分前后两集,各6首。这部作品是短暂的印象派时期唯一的一套练习曲题材的作品,是德彪西的晚期作品之一。当时恰逢一次帮出版商迪兰德编订肖邦练习曲的机会,在编订的过程中,德彪西通过对肖邦练习曲的接触和感受,激发了他这套钢琴练习曲的欲望,并将这套练习曲献给了肖邦。所以这部作品,一方面继承了肖邦练习曲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一方面继续对钢琴音乐色彩的表现进行挖掘。笔者将第一首《为五个手指而作》从节拍、节奏、调性等几方面对德彪西的创作风格作以浅显分析。

1 节拍转换及节奏变化

这首练习曲题目为《为五个手指而作》并缀有副标题——“在车尔尼之后 也是整套练习曲唯一缀有副标题的一首),意为五个手指技术训练。但这首练习曲绝不是模仿车尔尼传统意义上的手指肌能训练,而是在多变的音乐进行中,被人们认为是对车尔尼练习曲的嘲讽。 本曲主体部分为12/16拍,而乐曲的前27小节与结束部的20个小节,拍号频繁变换。节奏重音由两拍循环与三拍循环交替,而且单位拍的时值也在4分音符与16分音符间转变。这种节奏表现方式在20世纪之前的音乐中是很少见的。所以,演奏者要注意这种不规律的重音带来的音乐发展上的随意感及即兴性效果,抓住每种节拍中的重音规律,才能把作品表现好。本首作品的排号变化见下表:

此外,在同一拍号内作曲家还会运用休止符、力度记号等打破常规的节奏循环,通过这些方式的运用打破了常规的节奏循环,造成一种即兴性效果。

例如:第44小节(见谱例1),拍号为12/16拍,伴有16分休止附双手同向音阶重复两次做渐强。这种强拍缺失产生节奏点的突然模糊。演奏者在演奏时,内心节奏要稳,并把渐强要做足,产生一种瞬间推动感。 谱例1(第44小节) 2.速度变化标记

德彪西的乐谱标有大量而精确的速度标记,如Rit(渐慢)、 Rubato(自由的)、Mouvt(按速度)Accelerando(加速)等,以及他特有的法文标记以及表示呼吸停顿的分隔符“//”等。


这些标记的大量出现,表现出音乐进行的快进与减速,或突然停顿等效果,所产生的这种随意、变幻莫测的音乐效果。

例如乐曲在前4个小节的8分音符均匀进行后(见谱例2),第5小节出现了

“Accelerando”(加速)。而后,在第7小节“Anime”Mouvt de Gigue)(活跃的,吉格速度)出现,并转换成6/16拍。带有16分休止符的动机向下持续模进了四个小节,让人完全忘却了之前稳定的节奏。这使得这段枯燥无味的五指练习,充斥着烦躁的加快、新奇的杂耍和妥协的原速。这让我们联想起法尔格(Leon-Paul Fargue ,法国20世纪抒情诗人)关于他所看过的德彪西关于即兴演奏的一段描写: “德彪西不说话地坐在钢琴旁开始即兴演奏(……)他先是掠过琴键,然后随处戳出一些怪异的音,在这之后,他开始沉静下来……” 谱例2(第110小节)

在演奏时要注意,这种大量的速度标记是经过作曲家对音乐发展的严密布局后所采用的。并不像很多人所想的,演奏德彪西的音乐可以很随意。在很多人的演奏中会出现很多的随意处理,大大超出了乐谱上的原始标记。实际上德彪西本人对节奏处理很严谨。他曾经说过很多人曲解他的作品,甚至连他自己都已经分辨不出来了,而这种曲解主要是说在节奏方面。所以作为演奏者要严谨对待德彪西在乐谱上的每一个速度标记。 3.移调产生的调中心模糊

德彪西为了音乐色彩的表现, 会在音乐中采用多样化的调式结构,运用各种可能获得的调性、调式来谱写色彩斑斓的音乐。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使用全音阶、五声音阶、中古调式等,甚至采用人工调式或大量的不规则移调等,从而造成调性色彩游移多变。本曲主体由C大调开始,随后伴有大量的移调和转调。如G大调、降C大调、降E大调以及结尾上行的降D大调音阶等,此外还出现了五声调式。如第35——40小节(见谱例3)的右手快速的16分音符(CDEGA)快速跑动,颇有东方音乐绚烂的色彩。 谱例3(第35-38小节) 4.调外音的插入及双调性的运用

在使用大量反传统移调外,德彪西还会经常使用调外音或双调性,在音乐上造成一种意外或对峙。

本曲以坚定的C大调开始(见谱例2),随后逐渐频繁地插入降A音。当乐曲移入G大调后,标有brusquement(粗暴的)的带有装饰音的三连音音型插入。这一插入的升F大调的动机在无论在调性上还是节奏上都对均匀的8分音符级进音型造成一种莽撞的打扰效果。结合上文表述的节奏特点,此处的音乐形成了一种具有玩耍色彩的即兴性效果。这首练习曲是德彪西对车尔尼五指练习的嘲笑和反叛,仿若刻画出一个琴童在练习枯燥的五指练习时耍出各种花样的画面。 结论

德彪西作为20世纪伟大的音乐家,瓦解了19世纪浪漫派的音乐语汇,开启了20世纪音乐的大门。而德彪西在扩充钢琴曲目方面,不仅在数量上为这一乐器新增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为这一乐器在增添内容的方面同样具有数量意义。 ”①12首钢琴练习曲》作为德彪西的晚期作品,是技巧性文献的里程碑,它涵盖了德彪西个性音乐语言的诸多创新方面,是对其作品音乐语汇和印象派演奏技术的总结。《为五指而作》作为开篇作品,以传统肌肉训练为引子,利用印象派写作手法,展示出不同于传统练习曲的训练目的,赋予了这种音乐体裁更多的音乐意义,在培养新的演奏思维、新的听觉概念从而产生的新的触键方式、新的演奏意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贡献。在德彪西写完这套练习曲以后不久便辞世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去世过早,它将会创造出什么样的音乐来。




作者简介:陈璐,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钢琴教师,中共党员(辽宁省沈阳市,110004);

刘超,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舞蹈教师(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91); 陈刚,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教师,中共党员(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91)。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道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 ,北京:

[2]张庆阳. 『非功能性』音响的历史意义——兼论德彪西、拉威尔、萨蒂音乐作品的某些特点人民音乐.2000年第9期,总第413

[3]周耀群.《春之祭》的节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4 [4]djupdal.org

[5]引自《德彪西的钢琴音乐》(美)弗兰克?道斯著 克纹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p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d017150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