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导学使课堂熠熠生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趣味导学尤为重要,教师恰当的趣味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在长期教学的探索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尝试: 一、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 为了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导入新课。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引起兴趣;或引用诗词、名言警句、俗语、谚语、故事、歌曲等激发兴趣;或用图片、实物、标本、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增强好奇心,使其产生兴趣;或抒情,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如我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了“海市蜃楼”“魔鬼的海”及“鸣沙”等奇异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学习的意识中。 二、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 在课改大潮中,一味地去强调“启发教学”“快乐教学”“创新教学”,使其在教学方法上出现偏颇。我认为一堂易于让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的课应是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了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的课,教学中我尝试了如下的几种方法: 质疑法:古人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又云“疑为学之始”,这足以说明“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教读《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文章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经过思考学生纷纷提问:A、什么是文学?B、怎样才能打开“文学”这扇大门?C、怎样才能领略到“文学”门内外的风景等诸多问题,并把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引导解疑,让学生在疑中生奇,奇中生趣。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而且使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良好的互动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向45分钟要效益的教学理念。 情境再现法: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安排了两课时,先让学生根据童话体裁的特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接下来的环节便是让学生参与故事当中,分批次分角色表演,学生自由结合,课下准备,课堂表演,令人欣喜的是,学生把握人物的感情相当准确,有的同学还创造出更精彩的对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不用说,这一节课在生动、有趣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朗读法:语文教学的特色——“读”。“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范读、高声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d4fc46c0a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