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我听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主要从教学流程这一维度进行了关注。重点分析孙xx老师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时是如何进行设计,实施教学过程的。 孙老师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个环节是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现在请大家看老师书写课题,大家注意在书写“毁”字时一定注意这个字左上部分“臼”的笔顺,下面的“工”字最后一笔变成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老师注重对学生字的规范指导,意在让学生养成认真规范书写的习惯。预习的检查也培养了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感知,孙老师找了五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文中哪几句话最能够将圆明园形象地概括出来?这个地方意在让学生通过读书抓住重点句来理解课文。 学生抓住了“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和“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还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老师出示课件再读,读书能够抓关键句来理解课文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提高。 接下来开始了第三环节——对课文的精读感悟的学习。 于是“.走进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对园林结构,重点突出了对众星拱月的理解,再出示圆明三园图进一步加深了感悟,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操场与圆明园进行对比,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深入。有了理解感受,再来朗读这段话。 老师的引导很重要,学生的感悟也很到位,当朗读还有欠缺时,老师的范读又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对圆明园中几个景点的介绍,既有学生自己的理解,又有老师课件的展示,学习起来感觉真是一种享受。 老师总结说:“园中的景物有从全国各地存在的知名景点复制过来的,有根据古人的诗情画意想象出来的,甚至有许多景物是根据外国人的描述建造的,这所有的景物聚集在一起,有真实存在的、有幻想虚构的、有民族风貌的、有西洋异族的。老师播放音乐解说,学生想象介绍,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产生多么强烈的自豪感啊! 再走进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了解历代名人的字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出示课件,圆明园青铜兽首图片和资料,再引用法国大文学家雨果对圆明园的描述,让我们了解到圆明园中的文物是多么珍贵啊! 正因为对祖国灿烂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感悟,所以,引用《火烧圆明园》视频更能激起同学们强烈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第四环节是领悟中心,升华情感 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了侵略者的无耻和可恶,表现出了自己的愤怒。学生通过说、写表达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情感,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振兴中华。课件再出示:“残垣断壁”上写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同学们面对这残缺的石块,这荒芜的杂草,喊出我们的心声,至此达到了课文的高潮。 总之,孙老师的教学流程很恰当,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质疑、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我领悟,发展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感悟很深刻,语言文字的理解很到位,情感目标也落实得很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d9f5f9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