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盛唐的背景 2. 李白的创作 3. 李白创作与盛唐气象的关系 4. 小结 唐代自开元至大历年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史称盛唐。当时的唐朝,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交往密切,四方丰稔,百姓殷富。 李白的诗歌创作飘逸豪放,是盛唐之音的典型。李白善于描绘大鹏、天马、瀑布和黄河等壮美意象。在盛唐之期,挥笔迅疾,掩抑收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含蓄地展现了李白的创作。翰林遭到贬谪,他没有沉沦,吟诵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后毅然继续前行。李白从不寄托高堂的庄严,从不奴颜媚骨地谄媚统治者,也从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与勾结,他只有平心而写,随性而写,为精神而活,虽然一生无仕途行为,但却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佳诗。假使李白当初参与了政治格斗,像一个士大夫一样地追求金钱与名利,那么他也不可能写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也不可能梦游天姥,举杯畅饮,留下山间最潇洒自如的身姿„„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个人,也就不是李白了。 纵观之,我认为李白的创作与盛唐气象有着以下几点鲜明的联系。 首先,盛唐作为唐朝的鼎盛时期,甚至是中国古代堪称最繁华的时候,其文化的自由与开放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开放的思想交流,没有远至东南亚各国等欣羡中国的文明与繁荣,李白的诗歌纵使写出来了,也只能是孤芳自赏,无人传唱的。盛唐一定的文化水平也就决定了李白的诗歌能火。当今社会就很少听到李白式的飘逸诗歌了。不是因为没有李白这样的诗人,而是这个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品味相异,多少个“李白”也会烟消云散在这世间。假使现在的“李白”创作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诗歌,会有多少人笑着称他为自恋狂,略带鄙夷的眼光瞅着他说没有自知之明呢。 其次,盛唐经济与政治的繁荣,使得当时贵族阶级生活安定,李白打小也是出身于贵族家庭,小时便博览群书,这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从小深受道教思想和任侠风气的熏染,也为其而后的个人创作添加了飘逸浪漫的色彩。 再者,李白在盛唐巅峰时期的个人遭遇为其之后的诗歌积攒了丰富的阅历,酝酿了不同于其他诗人般厚重的感情色彩。李白之初曾由于友人的举荐奉诏入京,登上过“高处不胜寒”的政治舞台,高力士曾为其脱靴,杨玉环也曾为其磨墨,仕途顺利之时却又看到了政治家们丑陋的嘴脸,毅然决定跨出了黑暗的金马门,抛弃了“御用文人”的身份,两袖清风,于是青莲居士带着精神与浪漫主义,持于微风之下,浊酒深酌,从而酝酿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限憧憬之句。 然而,盛唐时期皇命大于天的时代,百姓都惧怕掌握专权的统治者,但是也正因为李白独树一帜的性格决定了事态发展,也为诗歌撰写提供了不少的素材。多少的狂放洒脱不是一来就有的,多少的个性张扬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盛唐时代提供了如此一个皇权至上,官僚集权的社会背景,让本是年轻壮志的李白最终改变了前进方向,喝一斗酒,纵身飞上三千尺的卢山之上,眺望世间的一切。 总之,李白诗歌的创作依托于盛唐气象而得以发展,盛唐气象也因李白的创作而得以延续。多想如今的社会,能再来一位李白, 再现一回盛唐,再留一方诗香,可惜它们都没有办法再回来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e25226baaea998fcd220e47.html